這些情報綜合起來,就稱得上是形勢一片,大皇帝都有些高興。

華夏軍乃是火器部隊,他們大量的使用火器,這也就意味著雨天會對他們造成巨大的不便,所以朱燮元、洪承疇、楊嗣昌等人,相繼都做了約定,那便是隻能選擇在雨季跟華夏軍進行決戰,這意味著他們之間的決戰,很快就會展開。

其實雨天打仗,對軍隊來說都是非常慘的一件事情,士兵們冒雨作戰,很容易受傷和傷寒,非戰鬥減員都非常的大。

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稍微受一點輕傷,都可以造成是大傷,然後死亡,如果不是逼不得已,走投無路,朝廷也不會選擇這一種方式。

皇帝的旨意已經下給了三位大帥,那便是授予他們臨機決斷之權,當他們認為可以出兵的時候,不必向朝廷請示,當即的出兵。

其實朝廷現在部署在山東附近的三大重兵集團,已經是大明最後一支部隊了,而且每一支部隊人數都超過二十萬,都相當於以前一路的主力,三路合擊,可以給敵人以巨大壓力。

皇帝和朝廷相信,只要任何一路得手,他們都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為了打這一場仗,大明已經進行了全國的總動員,他們是真正的總動員,在他們實際控制區內,能夠用的兵能夠呼叫了。

甚至地方的差役和豪門家丁,也都紛紛的被他們調遣,用於支援前線的戰爭,比如說運送物資等等,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人人參與的地步,基本上每一戶人家,都有人參與了這場龐大的戰爭中去,無數的人,家破人散,剩下的大多是逃走,可以說整個北方已經是一片混亂。

南方的劉氏家族,雖然他們也進行了總動員,但是他動員的是軍隊和官府的力量,還沒有像北方的朱明這樣搞得雞飛狗跳,搞到無數的百姓家破人亡,這般的敲骨吸髓,竭澤而漁。

因為他們知道,百姓為水君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只要有百姓在和百姓的支援,他們就算是打敗了這一仗,還可以在百姓的支援之下再度的回血。

但如果百姓都不支援了,他們就得掛逼了,他們就是活著,再也沒有辦法回血了。

所以他們現在還沒有做到強拉壯丁入伍那一步,不過他們向這些官紳和有錢人們徵收戰爭稅,大賣戰爭國債卻是真的。

現在大明和華夏,他們都開始用盡一切手段來搞錢,而朱明他們搞錢的辦法就是相對的粗暴,簡單直接,就是向這些有錢人開刀,不給的話,就問你一個私通於華夏賊,圖謀造反的罪名。

而南方則不會這麼搞,他們竭力在遊說地方的鄉紳,讓他們認捐,同時發行戰爭國債,這種債務是強行推銷給這些鄉紳的,你要麼就是捐,要麼就是買,否則也差不多是通敵賣國,他們也是把這些鄉紳們,強行的拉上了他們的戰車,這就是在戰爭之中,百姓苦難的地方,雙方都不擇手段的強迫你們站隊。

其實百姓根本就不想站隊,根本就不想摻和進這些事情去,但是別人強迫你這麼做,要求你這麼做,你不做也得做。

這也是華夏軍的用意,不要你們幫忙打仗,但確實把他們拉上來,你還得全力以赴支援他們,否則有朝一日,他們完蛋了,朝廷的官兵秋後算賬,只怕也會給你們這些人算上一筆。

總之整個大明,中原大地,長江南北都是進行了全面的戰爭動員,為了即將到來的大戰而籌謀。

本應該是準備春耕的時候,卻發生這樣的事情,這令很多有識之士意識到一點,下半年都不知道會餓死多少人。

在南方還好一點,因為官府系統和軍隊進行動員了,但是對於民間的管轄,並沒有放鬆,也都命令百姓開始準備春耕了。

在北方則是完全的亂了,官府和權貴全部的心思,就放在了即將到來的大戰之中。

如果他們打贏了這場仗,什麼東西都會有,如果打輸了,這就不好說了,這就意味著他們現在擁有的東西,都會丟失,甚至種的田地,都不知莊稼由誰人來收,所以根本就不急,根本就不忙。

贏了就去南方收割賦稅和錢糧,輸了就得餓死人,就得一無所有,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所以北方上下軍民,把一切希望,所有的寶,都押在了山東之戰,根本無暇他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