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這些知道怎麼養寇自重,知道怎麼令自己有利用價值的人,才可以活下去。

他們這些人,倒是不介意像現在這般永久的混下去,但是他們也都明白一點,這是不可能的,現在大明的局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明也都開始無以為繼,三百年未有之劇變,就在眼前,如果他們不早早的選擇一明主,只怕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建奴迅速崛起,但是讓他們投靠一群比他們都不如的荒野蠻夷,他們心裡面都過不了這一關,所以只能夠選擇向劉家靠攏了。

他們向劉家靠攏,富貴是可以保證,但是眼前好不容易掙下來的這點權利,還有這點地盤,就保不住了,劉家父子可是眼睛裡面容不了半顆沙子的人,且看劉家崛起的這麼些年,勢力做得這麼大,可是有一個山頭?只要他們合併進華夏軍以後,他們就會成為其中的一員,一輩子再也無法分開。

特別是劉家軍他的同化能力,非常的強,他有能耐讓你這些人的官兵,都得跟著他混。

當兵的就是吃糧,有奶便是娘,以華夏軍這麼好的條件,這些兵只要一過去,就馬上會被他們收了心,還會有誰記得以前的將主老爺是誰?

所以祖大壽和吳襄等人,現在是左右為難,不知道怎麼樣才好,但是劉家軍提出了一個建議,可以讓他們不往關內撤,的他們倒是同意配合了。

因為他們知道,這對雙方都有利,只要他們跟孫傳庭的部隊打起來,朝廷肯定就不會再次呼叫他們,不會讓他們去山東打仗了。

果不其然,當他們傳出與孫傳庭大打出手以後,朝廷就慌了手腳,再也不命令他們調兵撤往關內,並且還調撥來了一批錢糧。

但是就連他們現在也都開始鄙視朝廷的軟弱無能,這樣軟弱無能的組織,哪裡混得下去的?遲早要被滅掉的下場,即使他們能打贏了山東之戰,但是其久病積苛,暮氣難振,還是難以成就大事。

如果不是祖大壽和吳襄等人貪戀權力,早就投了華夏軍,安享榮華富貴去了,但是現在,華夏軍向他們開出的條件,還是不錯的,那就是保持現狀,觀其變。

遼西門與華夏軍眉來眼去,勾搭上了,這令劉布有些高興,這就意味著他們在關外的勢力,得到了擴大,如果他們能拿下這一片地方的話,就可以從後面包圍大明瞭。

現在的關寧軍,依舊還是大明最為精銳和強悍的部隊,是能跟建奴硬扛的最後一支部隊。

別人會看輕他們,認為他們對於建奴,畏敵如虎,但是劉布可是知道,這群人的能耐。

在原版的時候,他們投靠了建奴,放開了手腳,可是從山海關一路打到了南邊的緬甸去,所到之處,所向無敵,還是那一句老話,兵是好兵,漢子是好漢子,就看領兵打仗的人行不行?還有是朝廷不行不行?

別的不說,就是就是讓他們投靠了建奴,當上了二鬼子,放開的手腳打,他們也都橫掃天下,如果這樣一支部隊加入了他們華夏軍,可以令他們實力大大的增強。

他們實力增強,就意味著大明實力的減弱,這一支部隊利用好了,對於劉家一統天下,也是大有好處的。

劉布雖然把全部的精力用於策劃山東之戰,但是他的目光,也都放眼全域性,只有縱觀全域性的能力,才是一個優秀的帥才,雖然他們現在主戰場將是山東,將在山東跟大明進行一次總決戰。

但是他同時必須考量,在他們更遠的南方,還有西北一帶,更還有關外蒙古一帶的勢力。

等統一了中原以後,勢必對海外進行用兵,這就意味著他們需要大量的兵員,大量的將才,如果能說服這一支部隊參戰,將會加強他們的實,也就大大的加快了一統天下的步伐。

雖然遼西將門的關寧軍,即使跟他們對抗,也都沒有能力阻止他們一統天下,但是也會拖延他們一統天下的時間,和傷亡更大而已。

劉布他可是有胸懷壯志,準備一統天下之後,要向四周進行擴張,恢復漢唐盛世,需要用兵的地方很多,如果能夠最大限度,最快的結束戰爭,最大限度地減輕傷亡,他還是不介意這般幹。

只是遼西將門這一幫人,他們要價太高了,居然想投靠了劉家以後,還想繼續做藩鎮,做節度使,這怎麼可能?這口子是說什麼也不能開,如果開了,就會後患無窮,劉布不想給自己的子孫留下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