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南北命脈(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布的國防部性質,跟大明的兵部相似,但是也有很多不同。
大明的兵部,掌管兵權,掌管天下兵馬的調動,但是他們不直接的帶兵打仗。
帶軍打仗是由五軍都督府的將領們率兵去打仗,在出兵之前,兵部發下虎符,將領們憑兵符領兵出發,士兵們只認虎符不認人。
虎符就相當於兵權的象徵。
當將領歸來以後,就必須馬上上交虎符,交出兵權,這就是約成俗例,也就是大明以文統武的主要特徵之一。
這幾乎也是過去兩千多年來調遣兵力的主要方式。
就連劉家也都在使用虎符的政策,劉家是造反起家的,自然也就防著別人怎麼造反,兵權全部收集在了國防部,由國防部的統帥劉布掌管,在用兵之時,再把虎符分給屬下的將領,他們才可以調動軍隊出征。
但是劉家目前還沒有五軍都督府,他們還是相當於大明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結合體。
劉布把他的國防部,劃分為五處,第一處就是作戰處;二代參謀;三處後勤、四處軍備、五處政令,分別對各處進行了分工,這也跟大明差不多。
劉布的國防部,目前因為是剛開始和戰爭狀態,所以存在一些權宜和暫時,如果當他們大局已定以後,劉布他不會掌管國防部,估計就得實行大明那一種相互制衡的政策了。
劉布來到了國防部,他們開會,要求參謀處在短時間內製定出一個作戰計劃,然後把這作戰計劃上呈給監國王殿下。
這一個作戰計劃,自然就是山東之戰,對於他們來說,現在才制定這麼一個龐大的計劃,已經有些晚了,但是這也沒有辦法,形勢逼著他們向前走。
對於這樣一個計劃來說,華夏軍還是能夠執行的,這就是他們身處南方,可以依託大運河和各處的河道,把他們的兵力和裝備運送到山東各處去。
而北方的大明,因為其水師力量基本上喪失殆盡,根本就不能夠利用河道和水師作戰,所以在後勤方面,處於劣勢。
一京杭運河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供王朝政府運糧和調配物資所用,其次才是商業功能。
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後,歷代王朝都對它進行了適當的建設和調整。
蒙元建立之後,由於京杭大運河時常淤塞,所以對其進行了裁彎取直的做法,而本朝在其基礎上又進行了大量的疏浚和後期建設工作,在進一步開發利用價值的同時,花費巨大。
當初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定都應天,“江西、湖廣之粟浮江直下;浙西、吳中之粟,由轉運河;鳳、淮之粟,浮淮;河南、山東之粟下黃河”,使得京杭大運河的運輸價值難以凸顯。
其作用不大,朝廷就缺乏對於運河的重視,成祖朱棣即位之後遷都北京,由於此時大明沿海倭寇為患,海上海盜四起,海運難以發揮實際效力。
因此,出於運輸兵員、物資等的需要,京杭大運河重新進入朝廷的視野。
但是,此時的大運河缺乏日常的維護和建設,運河事故頻發,閘漕、河漕的故障更為突出。
淮、揚諸水所匯,徐、兗河流所經,疏瀹決排,繄人力是系,故閘、河、湖於轉漕尤急。至宣德年間自長溝至棗林閘百二十里,沙土淤塞,漕舟難行。
漕運乃軍國大事,關係到政權的穩定。為了解決漕運問題,朝廷出臺了嚴密的規定用以改善漕運現狀,比如說“淺船用水不得過六拏”、“啟上閘即閉下閘,啟下閘即閉上閘”、“冬閉春啟,蓄水以待運船”等。
因此,時人以“一閘走一日,守閘如守鬼”來比喻當時的航運政策。
為了疏浚河道,朝廷大量徵調河工,人數以萬記,比如常設性伕役就有壩夫、堤夫、淺夫、溜夫、閘夫、泉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