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拿著這一個膂神弩,愛不釋手,他說道:“這玩意就歸了朕了,許愛卿你立下了大功,朕非常欣慰,你說你需要什麼樣的獎賞?”

許建強說道:“這一樣東西,是朱公在夷陵之戰中繳獲的,他也都獻給了皇上,要賞就賞朱公好了。”

崇禎皇帝也知道,在這時候朱燮元雖然是打敗了仗,但是懲罰一個重兵在握,並且忠於朝廷的人,對他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他想了一下,就說道:“敕令:朱燮元平賊護國有功,特加封為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南方七省督師,賜尚方寶劍,可先斬後奏,蔭一子為錦衣衛千戶,賞金一萬,綢緞千匹,欽此。”

可以這麼說,朱燮元在夷陵之敗時失去的東西,全部都拿回來了,該有的榮譽也都有了。

不過對於朱燮元這樣的人來說,一切都是浮雲了,他做官也都做到了極點,手握重兵,位極人臣,但是他的下場,卻並稱不上好,在家他的家鄉,十族被屠,除了他一個兒子投奔軍旅,在他身邊照顧於他,他世上所有的親人,都被殺光殺絕了,連學生一族亦不例外。

華夏軍的將領毛順風,對朱燮元也恨到了極點,不單止殺光了朱燮元的十族,並且把他的祖墳,都刨了,變為糞坑。

就連皇帝知道了以後,都十分的痛心,下令建廟以紀念之,春秋兩季祭祀不絕,朱燮元知道以後,也都是當場的失聲痛哭,大罵:兒孫不孝!

但是他也從此披上了孝服,不再穿他一品大臣的大紅袍,沒事在戰甲之外披著一身白袍,披麻戴孝,這是與華夏軍勢不兩。

朱燮元在抄了福王的家產了以後,獲得了大量的財產,他也都沒有把這些財產據為己有,而是大量的招兵,大量的招募流民。

許建強有一句話沒有說錯,這便是抄了福王府,養活半個河南都沒有問題,朱燮元確實是妥善的使用了這一筆錢,他大舉的招流民,能當兵的就當兵,不能當兵的就讓他們幫助開墾和建設農場,這學的就是劉家賑災的方式。

任何一種賑災,一味坐吃山空的行為,註定是不能長久,只有以工代賑才能夠長久。

就像以前的劉家,就是往你手裡面塞糧食,許多流民他都心裡面覺得不妥,他們也都知道這一點,天下沒有掉餡餅的美事,劉家再有錢,也不可能永遠的養著你,畢竟你不是他的兒子,但是劉家一邊給他們飯吃,一邊組建各種農莊和生產建設兵團,讓這些人幹活,很多人反而積極性更高,更加高興了。

因為他們知道,如果為劉家幹活,劉家就為他們提供錢糧養著他們,這就是再正常不過,天經地義的事情。

朱燮元也在吸取劉家的這些經驗,大量的招撫流民,開墾建設,耕田種地。

在目前大明的體制之下,自由農基本上已經是無法耕種了,因為你一旦耕種的話,朝廷就會來收稅,官差層層盤剝,他們所收的稅,是一般的老百姓都無法承擔的。

也就致於老百姓耕田種地,就是無償做的,這才是大明一天不如一天悲劇下場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是權貴開出來的土地,當官的不敢去收稅,也就令他們可以有收成。

就像劉家,憑著他們官面上的身份,開出了大量的荒地,甚至有些是有主的地,他們都敢強佔,強行的耕種,確保了產出,朱燮元現在也是實行這一條。

雖然朱燮元知道,種子是種下去的了,能不能收成這就不好說了,因為他的大軍,肯定不可能到了夏收以後才出兵,而是在天暖以後,就必須出兵,攻佔山東,這是兵貴神速。

但是種子種下去了,終究是會有收穫的一天,至於收穫是誰的,這就不好說了,終歸是讓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獲得了實惠。

朱燮元這樣子做,算是比較厚道了,像是洪承疇和楊嗣昌,他們才不管這些,他們只會伸手向朝廷要錢,全力以赴的練兵,在他們眼裡,弄出了再多的糧食,也都沒有用,最終還是要被吃掉,只有打下了勝仗,立下了軍功,才是永恆的。

無論是洪承疇和楊嗣昌,都在日夜的練兵,準備在春暖以後就開始對山東發動攻擊,他們也知道,對方也都會有所防備,這注定就是一場惡戰了。

劉布他的國防部,在制定計劃了以後,馬上就上報給監國王劉遠橋,在監國王劉遠橋同意了以後,馬上就開始實行。

他們計劃把整個華夏帝國所有的軍隊,包括其在湖廣、江南、四川的機力量,全部調往山東,準備跟朝廷在這裡進行一次決戰,既然朝廷兵分三路猛攻,他們也都分兵分三路來迎戰,準備跟朝廷來一次大規模的決戰,一戰定天下。

華夏帝國國防部制定了計劃以後,馬上就開始推動他們的戰爭機器。

他們的採購部門,開始搜刮市面上所有的糧食和各種軍用品,而且長江邊上所有的船隻,也都被他們一一的徵調,用於運送糧食和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