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華夏軍快速的崛起,佔領了四川以後,他們的綜合實力,就強於大明,雖然目前他們管理的地方,沒有大明上的遼闊。

但是他們所控制的地方,對地方的控制力,遠在大明之上。

比如說大明的西南幾個行省,名義上還歸大明管,但是已經是飛地,早已經不服王命,也都不向朝廷輸送賦稅。

大明能管的只有北方几個行省,而且論起對地方的動員能力,華夏軍也遠在大明之上。

在預計的山東之戰中,明軍將史無前例的出動七十萬大軍,志在必得,拿下山東。

但是他們也都知道,華夏軍肯定會拼死抵抗,拼死反擊,明軍能不能在華少軍的拼死反擊之下,奪取山東,真心不好說。

因為打仗,早已經不是人多就能取勝的時代,只能說他們在數量上佔據有優勢,但是明軍遠遠不如華夏軍的精銳,所以就連許建強都認為,山東之戰,勢均力敵,鹿死誰手,很不好說。

所以許建強就想,盡一切辦法幫助明軍取得勝利,這一戰如果明軍失敗了,他們就徹底的完蛋了,大明都不復存在,他最為痛恨的劉家,將一統天下。

如果是別的朝廷大臣,未必可以做這個莊,許建強曾經擔任過劉家的管家,並且代表劉遠橋與漕幫的幾位大佬接觸過,雙方認識,並且熟悉這些操作流程,也只有如此,這才是許建強跟漕幫接觸,然後馬上就能完成這一次合作的主要原因。

當然許建強他促成這一次合作,對漕幫幾位大佬也是誘之以利,雖然對方為他所用,但是對於這些唯利是圖的人,他也都看不上眼,這幫人就算是見利忘義,無君無父之徒,劉家給他們錢,他們就跟劉家造反。

現在看見跟著劉家沒有撈到好處了,又轉為投朝廷,這樣子的朝三暮四的三姓家奴,實在是不足為憑。

而且許建強知道一點,對方一旦造反和罷工,一定會受到華夏軍猛烈的鎮壓,華夏軍會把這些人都給幹掉,殺一個人頭滾滾。

但是這一切關他許建強什麼事呢?他不會在乎漕幫死多少人,只在乎他們能夠造成巨大的混亂就好了。

許建強在得到皇帝的允許以後,馬上就開始計劃,漕幫幾位大佬,秘密的出現在京城之中,他們也擔心會被許建強擺了一道,所以先讓皇帝寫下了旨意,有了旨意,也就不怕皇帝反悔,他們才敢用心做事。

現在的大明,已經像溺水之人,只要有一根稻草,他都不會放過,既然一道旨意能得百萬之眾相助,何樂而不為?皇帝親自寫下了旨意,蓋上了皇帝之寶,對方看見了這聖旨以後,那是高興的不得了,聖旨在手,他們就安心做事。

聖旨中寫的明白,只要他們響應王師的號召,反抗劉賊,在朝廷奪回山東,平定天下之後,他們五人分別被封為伯爵,掌管漕運,世代相傳、與國同休。

其實這只是一份中旨,因為沒有沒有內閣的附署,皇帝他就知道,這一件事能成功與否,就得看其保密性。

如果傳到了內閣那裡,這一幫人一定會鬧得沸沸揚揚,政令還沒出京城,就已經被華夏軍偵查到,然後做了針對性的部署,這一個完美的計劃,就算是落空了。

而且皇帝也擔心,以內閣那一幫人的死腦筋,未必就會同意皇帝這麼的幹,既然是如此,皇帝就決定單幹好了。

以對方這些草莽之人,也都肯定不知道朝廷之中的彎彎道道,看見了中旨,他們只會高興的不得了,認為這就是聖旨,馬上去幹。

許建強嘆道:“折騰了這麼久,終於算是成事?”

崇禎皇帝說道:“你就不擔心,訊息走漏了,讓華夏賊提前知道,功虧一簣。”

許建強說道:“知道又怎麼樣?知道就讓他們把漕幫的人殺光好了,由這上百萬的人頭頂住,估計華夏賊得把他們的刀子都殺鈍,把他們的槍子都打光,這殺人殺累了,殺不動了,就是我王師出手之時。”

崇禎皇帝說道:“如此一來,就會令山東,生靈塗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