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也是一個天真的人,用他的話來說,他一直都是遵循古法和祖宗家法,希望遵循的這些條條框框,就把江山傳下去,傳給他的太子,他的太子再傳給他的兒子,這樣才不負天下人和國家所望。

但是到了現在,他們認為不可能丟失的地方,都丟失了,他們的家鄉鳳陽丟失,南京丟失了,崇禎皇帝就知道一點,天下間沒有一座城市不可能丟失,如果華夏軍攻來,相信大明沒有一座城市可以堅守,滅亡就是眼前之事。

如果到了這一步,都不能夠正視眼前的真實情況,而生活在醉生夢死的自我幻想中,那就是死路一條。

崇禎皇帝也都明白,如果一旦出事,就是整個朱明皇族徹底的滅絕,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就沒有天下都丟失了,王族還能存活的。

就連當年的李唐,他跟隋皇室之間如此好的關係,還算是親戚,但是在他們奪取了天下以後,終究還是給對王室下手,殺個乾淨。

所以現在崇禎皇帝,他才會想盡一切辦法挽救大明,保住他的江山。

文官們說太監不可用不可信,他偏要用,只要能為他弄來實際的東西,誰都可以用。

比如說在保定指揮大軍的洪承疇,他的名聲也都臭到了極點,洪承疇在江淮督師期間,因為蜉銀子事件,跟整個江南的富豪鄉紳都鬧翻了,對方就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對他的彈劾和各種狀告,那是多如牛毛,在大明朝廷,如果論起被對手彈劾,洪承疇第一,許建強第二。

但是他越是被彈劾,皇帝就越是相信他,崇禎皇帝最為痛恨的,就是大臣們結黨營私,以前是如此,現在更是如此。

當年朝廷春秋鼎盛,廷推首輔之時,大明的勢力還如此強大,但是當時皇帝有了懷疑,錢謙益有結黨嫌疑,立馬就把他趕出了朝廷,而今天的大明風雨飄搖,人心思變,他更是敏感。

想到了洪城疇,崇楨皇帝就想起了一件事情,這就是令洪承疇跌下了神壇的蜉銀子事件。

在此之前,洪承疇他算是士大夫的代表,仕林的後起之秀,未來的宗師之一,整個士林和清流對他都進行了吹捧,但是蜉銀子事件以後,他乃是最大的嫌疑,所以就被全天下人所指,銷金毀骨,如果沒有皇帝給他的兵權,手握兵符,坐鎮在保定,只怕天下的鄉紳和富豪,會把他活生生的撕碎,然後生吃了。

發生在江南的蜉銀子事件,絕對是大明朝最為嚴重的政治危機之一,一開始大臣們都沒有意識到其事情的嚴重性,很多人就在想,這可能是江南這些富豪鄉紳損失了一筆錢而已,有什麼大不了的,反正朝廷是沒有損失,普通的百姓沒有損失,有錢人有的是銀子,他們只是少吃幾頓飯,少買幾個揚州瘦馬便是。

但是當這一件事情經過一陣時間的發酵以後,真正爆發危機以後,才令大明明白,這件事非常的嚴重。

這一件事件有多慘呢?他相當於對整個江南的經濟進行了致命的摧毀,引發了整個大明的經濟危機,當然這時代還沒有經濟危機這樣的名詞,倒是劉布提出來的。

大明的手工業和製造業已經非常的大規模,很多做坊都已經有向資本化進行轉變,但是因為江南上層富豪損失了大量大量的銀子,這令他們無以為繼,再也沒有辦法經營下去,大量作坊的倒閉,大量商鋪的倒閉,這也導致了大量做工吃飯的百姓,失去了工作,變成了沒有收入,無家可歸的流民,這樣江南的名聲極其的凋零,百業俱廢,宛如一潭死水。

一開始官府認為這件事情,只是對鄉紳和富豪們有影響,對官府應該影響不大,但是當許多事情東窗事發以後,許多被人捂住的東西爆發出來以後,他們才知道,這一件事情對於江南的影響,就不啻於一場超級的地震。

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參與進去了,他們參與進去可不是拿自己的銀子來賭,而是把官府庫房的賦稅的錢都拿去賭了,一旦失敗了,都沒有這麼多錢去填窟窿,許有官員棄職而逃,有官員則自殺,令整個江南的官場受到了最為致命的打擊,這才是華夏軍進入江南以後,如此輕易而舉的一個原因。

因為太缺錢了,官府拿不出錢來招兵買馬,鄉紳們也都欠下了鉅額的債務,欠下了大量的錢,他們拼命的搜刮壓搾,讓地方及各種矛盾爆發,根本都團結不了這些人對抗敵人,反倒是敵人一來,馬上就開城相迎,因為他們都明白和知道一點,改朝換代,以前欠的錢應該就不用還了吧?特別是欠官府和官員的錢。

反應遲鈍的大明朝廷,也是在這些事情都來一個總爆發,他們的江南都失去以後,他們才真正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朝中對於徹查這一件事情的呼聲,也都一浪高過一浪。

許多人都認為,這件事情最大的嫌疑就是洪承疇,當年的蜉銀子事件,最大的嫌疑人有四,其一就是地頭蛇朱大典;二就是破壞這件事情的洪承疇,其三就是當時在揚州掌握兵權的劉布,其次就是高望、範若水等人。

但是有些人的嫌疑被洗,朱大典死了,而且還被華夏軍抄家了,也都沒有聽說獲得海量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