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建奴和談,讓建奴去攻打劉寇,這樣的提議,皇帝當然是不方便談,甚至連提都不能提。

因為在大明上上下下,所有的官員和百姓的眼裡,建奴比劉寇更壞。

建奴本來就是關外的一土蠻子和流民,承蒙大明收留,才轉而為官,得以在在一片地方繁衍生息,否則他們早就餓死在關外的寒苦寒之地,但是他們不思報效,反在大明有難之時,悍然造反。

如果沒有建奴的造反,大明就不會調集全國的兵力平亂,從全國大舉的收稅來填這一個坑,這讓本來就已經名聲凋零的大明,更加的窮困了。

如果沒有建的之亂,自然就沒有後來的喬安之亂,也都沒有流寇之亂,更沒有華夏賊之亂,可以這般的說,建奴就是大明萬惡的根源,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是一致的主張,採取絕對的武力,將其殲滅,犁庭掃穴。

隨著建奴的勢大,大明步步後退,其奴酋也都多次的向大明上書,請求大明承認他們在都被大明朝完全的無視了,在他們的眼裡,他們是不可能跟他們的奴隸和手下和談的,這不是和談,這是屈辱的割地求和。

所以在清流橫行,還有追求道德清名的大明當代官場,這樣的話,就連提都不敢提,不要說大臣不敢提,就連皇帝都不敢提,如果皇帝他敢提這樣的話,估計也都會讓大臣們罵的一個狗血淋頭。

這表面上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但是其中的隱憂也多,先不說他們內部所能夠解決的問題,皇帝不敢提,大臣不敢提,誰人提誰提誰就是千古罪人。

皇帝這麼一問,倒是把許建強給問倒了,這是他能想到的對付劉家最好的辦法,但是執行起來,卻有許多的難度。

另外皇帝再次的發問:“即使讓建奴入關去打劉賊,他們滅掉了劉賊,焉知會不會就像當年的趙宋聯金滅遼,最後到發靖康之恥,反受其噬?”

當年的北宋,敗得那麼慘,敗得如此的坑爹,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他們國策的失誤,他們當年就不應該為了對付遼國這一個小敵,去聯絡虎狼之國金國,結果兩國聯手,確實是滅掉了遼國,但是宋朝也都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反而把整個北方都丟失了,寫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屈辱的一頁,連兩個皇帝都被敵人活捉了。

也估計是有這樣的悲慘結局,不可控因素,朝中大臣才完全的不予考慮建奴來攻打劉賊的這種想法。

許建強一直在盤算著這方面的可能,他就想著,一定要在一個合適的時候,向皇上提出這一個合適的建議,估計可以產生奇效。

但是皇帝就是簡單這麼一問,就算是把他給問住了,他這一條計策就算是可行,也算是飲鳩止渴,只能夠換取暫時的喘息之機,對大明終究是無益。

大明要的是殲滅所有的反賊,然後天下太平,放馬南山,刀兵入庫,再者就是恢復經濟民生,中興大明。

如果說他放建奴長期直入,進入關中,殲滅的劉家,但是建奴卻取劉家而待之,最終還是搶奪了整個大明,這又有何用處?反而是白白的便宜了建奴。

劉賊雖賊,終歸是漢之苗裔,建奴卻是夷種外族。

想到了這一節,許建強連忙的說道:“微臣駑鈍。”

許建強他是明白,自己考了過多次的科舉,連一個秀才都沒有考中,跟這麼多朝中的大臣相比,他是遠遠的不如的,他有的是小聰明,沒有大智慧。

且看他目前所做的一切,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其實都是隨著劉家父子的作派,並沒有什麼獨到和創新之處,這也都令他內心更加的痛恨劉家父子,恨不得將他殺死。

崇禎皇帝嘆道:“難道對付劉家父子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許建強說道:“對於軍國大事,微臣不知道,但是對付劉家父子,還有一些手段。”

這一句話,倒是令崇禎皇帝眼睛一亮,他就知道華夏軍就是以劉氏父子為絕對的核心,其手下雖有一大群的精兵猛將,但是離開了劉家父子,他們就會離心離德,就會令整個集團都毀滅了。

崇禎皇帝馬上說道:“你且把辦法仔細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