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終選擇了分封制,即宗藩制度:把兒子們封為王,派往各地,讓他們控制要害地,以分制海內。

在大明朝之前,中國出現分封制的朝代有周朝、漢朝和西晉,西晉八王之亂,給王朝帶來亡國之禍,此後近七百年,無人敢用,朱元璋為何要啟用分封制呢?

主要有四個原因,其一:出於穩固北部邊防的考慮。明初建都金陵,離北部邊塞很遠,而且北部邊境線拉得很長。元順帝雖然逃到了漠北,但其軍事實力仍很強大,“元亡而實未亡也。”朱元璋認為,“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

其二:朱元璋對手下的功臣武將不放心。歷史上,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以及元末軍閥擁軍割據造成諸多國家內亂;大明朝建立後,許多功臣、貴族出現不法行為。所以,朱元璋覺得,只有依靠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子弟,才能放心。

其三:在朱元璋之前,歷朝開國皇帝中,只有漢高祖劉邦與他極其相似。朱元璋曾經感慨地說,這個世界身居高位的,還有誰能比我出身寒微?我簡直是寒微到了極致啊!他經常以劉邦作為榜樣,效法劉邦。而劉邦建立西漢後,分封了子弟。

其四:朱元璋善於學習和總結歷史經驗,認為只有分封制,才是保證老朱家江山永固的最好方法。他曾在多個場合說:“朕封諸子,頗殊古道。”歷史上那些採取分封制的朝代中,周朝“行之而久遠”,秦朝廢除了,導致“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

當然,朱元璋也看到了歷史上出現宗室叛亂導致王朝敗亡的情況,但他覺得這不是問題,主要是看皇帝如何正確處理宗室問題。

皇帝處理好了,宗藩就能“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他對自己和後代子孫充滿信心。退一萬步說,即使宗藩作亂換人當皇帝,天下還是老朱家的,不是外人的,這叫肉爛在鍋裡,後來的歷史證明,朱元璋果然沒想錯。

既然啥都考慮周到了,那就開幹吧!

洪武二年,朱元璋還沒收復四川,四川還處於明玉珍的大夏政權統治中時,朱元璋定下了封建諸王的制度:“擇名城大都,豫王諸子,待其壯,遣就藩服,用以外衛邊陲,內資夾輔。

自洪武二十三年,朱椿到成都正式就藩,此後蜀王家族坐鎮四川二百六十年,延續了十世十三王。

現任蜀王朱至澎、前蜀王朱奉銓的嫡長子,萬曆四十三年繼位,至今己二十年了。

朱元璋封老十一為蜀王,親自下達了在成都修建蜀王府的詔令,還叮囑成都的官員說,要以後蜀的舊城為外垣,在其中築王城,不要著急,慢慢修。他還特命國子監助教陳南賓為蜀府長吏,監工督理。經過九年的營造,一座嶄新的蜀王府,終於在五代後蜀宮殿舊址聳立起來了。

這座巨大宮城,前有菊井,“菊井秋香”還被譽為成都八景之首。

蜀王府被稱為小皇宮,但蜀王府的歷史,甚至比京師的皇宮還要長,因為皇宮是永樂年間才在燕王府的基礎上開始營建的。

在洪武年間的各藩王中,除去沿用元朝宮殿的燕王府與沿用宋朝宮殿的周王府,新建王府申蜀王府佔地規模最大。其磚城高度三丈五尺,高於規制規定的二丈九尺五寸。蕭牆外南設御溝一道,稱金水河,在洪武初期的其他王府中較為少見。

蜀王府的範圍很大,宮城朝南前門抵達天府大街,後牆抵達東、西御河沿街,東西宮牆分別是現在的東華門與西華門。宮城外面還有一圈皇城,皇城的範圍就更大了,南邊到紅照壁,北邊到騾馬市、羊市街、西玉龍街,西至東城根街,東至順城大街。

蜀王府一改從古蜀到五代時期成都城市延續數千年的主軸偏斜的佈局,確立正南北向的中軸線,這在成都城市形態的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朱椿在這樣一個地方當王,如同是坐在金山銀上,撈了不少油水,天下藩王唯蜀府最富。

在整個大明二百六十多年中,受封為藩王的皇子共有六十二人,建有五十個藩王府,這些藩府分佈於全國各地,只有冊封在成都的蜀王,是在一行省範圍記憶體在的唯一一個宗藩,被稱為大明最富庶之藩封,有傳成都十分之一的店鋪田地,皆為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