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秦良玉為國爭戰,萬般努力,但是大明卻是一日不如一日,這令她有一種力不從心,身疲力竭的感覺。

這麼多石柱的子弟,為國征戰,血灑四方,埋骨他鄉,也沒有換回大明的中興,反而令地方的局勢更加的混亂。

秦良玉是非常傳統的一個人,非常傳統的一個忠臣,既然深受皇恩,就必須以死來報,儘管現在整個大明南方已經淪陷,已經落入了華夏軍之手,但是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投降之意。

當然秦良玉也明白,有許多的土司和地方的豪強,已經跟華夏軍眉來眼去了,重慶的丟失,令秦良玉陷入了進退失據之感,本來在她的計劃之中,依靠重慶山城,抵抗著敵人的入侵。

重慶扼守戰略要衝,又是易守難攻之極的山城,只要她率領這幾萬人的隊伍,退守這裡,可以抵擋住敵人十幾萬人的圍攻,現在的華夏軍,估計還拿不出十幾萬大軍來攻打四川,如此一來,她便可保一方百姓之平安。

以前她一直保護的是別地百姓的安寧,現在到了她真正為家鄉百姓而戰的時候了。

秦良玉也相信,如果此時退守重慶,上下一心,確可禦敵於外。

誰知道四川局勢的崩壞之快,遠在她料想之中,戴千元等人的投降,更是令他的計劃完全的破產,他沒有成功的退回重慶,反而坐視重慶落入了華夏軍之手,這就令她退守重慶,在川南距敵於外的戰略,完全的落空。

可以這般說,四川就處於華夏軍的兵鋒之下,這也令她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秦良玉部雖然還有三萬多人,但是這三萬多人成分極其的複雜,這就是從夷陵退下來的官軍的組合體,都是從川地湊過來的子弟兵,這些人那是無路可逃了,才選擇跟她走,如果有別的選擇,很多人都會離他而去,對她忠心不二,只有石柱走出來的白桿兵,這些人戰鬥力更是遠遠的不如。

這些兵不可靠,並不是她多慮,而是真正的情況,當他們在重慶城下受挫以後,雖然她一再的強調,就是戰略轉進,但是大多數人都是認為,他們已經敗了,許多人趁在撤退和行軍的途中悄悄的走了。

有人是扔了武器,脫了軍服跑回家去,有人則是投了華夏軍,在夷陵城下,他們為華夏軍所敗,秦良玉千辛萬苦帶了三萬多人、爬山涉水,回到了四川,但是這些人居然在抵達了山城腳下,才逃走了,這麼多人,他們所發揮的作用根本就沒有,就像陳述仁一直所言,這便是數萬張吃飯的嘴,除了給後勤增加壓力,就沒有別的好處。

像是陳述仁等地方的實力派,他是竭盡所能反對帶領這些人退往石柱,因為他們認為,如此一來,便會給石柱帶來災禍,即使不帶來災禍,也會讓他們壓力大增。

石柱本來就十分的貧窮,大家吃飯都成問題,再加上數萬張吃飯的嘴,這就更壓力就更大了。

要知道這些可都是當兵的,可是都是吃肉的主,一天吃不飽飯就會鬧事,這種人怎麼可以收留,怎麼養得起?

所以別看秦良玉手握重兵,表面風光的很,事實上她內部也是危機重重,因為得不到本地實力派的支援,沒有足夠的糧草,就是養活這些兵都成問題,別無辦法,她只能夠向地方進行徵召了。

軍隊向地方徵召糧草,說白了就是等於搶劫,士兵們有了這樣的權利以後,就像放羊,他們撒著歡兒去徵集糧草,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到了這一步,秦良玉也明白,她想象中的軍民一心,共同對抗敵人,就是她想象中美好的東西,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就連地方的百姓都不太支援她。

得不到地方百姓的支援,秦良玉非常的惶恐,她打了這十幾年的仗,因為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她的名聲也都非常的好,想不到現在居然地方的百姓都不歡迎她,不支援她,令她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秦良玉部雖然退往的忠州,退往石柱,但是看著越來越少的手下,還有不足的糧響,這令她滿懷憂慮。

想不到大明的國勢,崩壞的如此之快,以眼前的形勢,大明是沒有辦法在南方跟華夏軍對抗,川人自古對抗外來入侵之敵,只能依靠山形地勢之險,把敵拒於川外,如果破關而入,這麻煩就大了,想要把他們趕走,這就非常的困難。

秦良玉一直都認為,自己為國為民,上保國家,下保黎民百姓,應該會贏的贏得天下人的支援和尊重,地方的官員會竭盡一切的所能幫助於她,誰知道對方根本就不支援於他。

是的,秦良玉作為地方最大的實力派,也是大明的功臣,居然得不到地方官紳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