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朱元璋滅明玉珍大夏國,復改為重慶府,隸屬於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重慶府轄有巴縣、江津、璧山、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安居、黔江、大足及合州(領本轄及銅梁、定遠兩縣)、涪州(領本轄及武隆、彭水兩縣)、忠州(領本轄及酆都、墊江兩縣),共三州十七縣,府治為巴縣,萬曆年間,播州楊應龍兵變,朝廷出動大軍鎮壓,設四川巡撫,為巡撫駐地。

為何說重慶府天險,外兵難圍?其北有大巴山,東有巫山,東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婁山。

其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座大山脈,坡地較多,自古便有山城之稱。

總的地勢是東南部、東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

而其境內更是河道縱橫,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阿蓬江、酉水河等。長江干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嘉陵江自西北而來,三折於渝中區入長江,烏江於涪陵區匯入長江,有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即嘉陵江小三峽。

這樣的地形,大軍很難展開,其山嶽林立,河道縱橫,亦令圍城不出動多兵種,極難對其圍困。

當年縱橫天下的蒙古鐵騎也在釣魚城下吃盡了苦頭。

任何一個大型的城市,都有一些權貴和鄉紳,他們代表著本地最強的力量和本地的利益。

重慶當然也有,如果說起重慶的世家,誰人都知道這就應該是天官府蹇家,可以說在重慶沒有比蹇家更牛逼的家族了,二百多年的繁榮昌盛,幾乎是與大明共存。

蹇家的子弟也都遍佈了各處,但是是天啟二年的奢安之亂,叛賊佔據了這裡,也給蹇家以致命的打擊,就連天官府都被燒掉了近半,其子弟被殺死無數,再也不復當年之勇。

蹇家的衰落,也是重慶衰落的寫照,自從叛賊撤出了這裡以後,官軍雖然重新收復,也都進行了大量的重建工作,但是依舊沒有恢復到以前的聲勢,人口不及鼎盛之半。

也可以說是虛弱到了極點,即使是如此的虛弱,百姓依舊還是必須承擔極重的賦稅,因為大明內憂外患,到處都是敵人,朝廷根本就不可能免稅,不可能減稅,依舊橫徵暴斂。

朝廷的政策,就令對方地方民生凋零,一片悽慘,以至於現在敵人來了,兵臨城下了,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李竹華現在最大的難題,自然就是湊不出足夠的人手上去守城,也沒有足夠的糧響來招募人手。

如果他能弄來一些錢糧,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還是可以招來一些人手幫助守城,但是府庫實在是沒錢了。

李竹華為了討好張可求,可是用盡了一切心思,收颳了所能收刮的錢糧,送去夷陵,供大軍使用,結果都成了華夏軍的戰利品,現在華夏軍就拿著這些戰利品,來攻打重慶城了。

更為慘烈的,就是朝廷派出了大軍,出川去支援湖廣,現在湖廣大敗,朝廷的軍隊也大敗,四川敵人攻擊,朝廷卻沒有軍隊前來支援,而朝廷長期以來一貫執行的橫徵暴斂,也都令民間怨聲載道,民怨四起。

不單是民不聊生,就是地主家也都沒有餘糧,差不多到了官不聊生的地步,所以才會出現當敵人兵臨城下,知府大人緊急召集諸位權貴前來共商大計的時候,大家都是一言不發,無計可施。

也倒不是無計可施,如果前來攻打他們的,是那些土蠻子彝族土司兵,他們還是會想辦法的,比如說奢安之亂。

因為他們知道事關自己的生死,如果不拼死抵抗的話,敵人的屠刀就會落在他們的脖子上,他們的財產和子女都會成為別人的財產。

但來的是華夏軍,則是不同,四川的許多權貴和百姓,已經知道華夏軍的政策,他們願與天下人共享太平,尊重地方的權貴和鄉紳,只要不反對他們,就不會被他們打擊和報復,如果反對他們,這就不用說了。

四川根本就沒有多少守軍,敵人重兵來襲,根本是無力防守,也都令地方的鄉紳們失望至極,離心離德,在這種情況之下,許多人都明白一點,這便是站隊非常重要,如果一不小心站錯了隊,很容易就會令自己家破人亡。

這才是眾多官員,沒有做聲,沒有響應李竹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