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有事相求(第1/2頁)
章節報錯
皇帝下令,召集大臣前來奏對,研究當前的局勢。
許建強看見皇帝恢復了理智,他便問道:“關於朱公和張可為的事情,該如何處理?”
皇帝剛才可是下了旨意,要把他們兩個問罪,削去功名,諸滅九族,這可是最嚴厲的處罰了,以前皇帝也用過這種辦法來處罰過大臣們,但是一般都不是被削去軍權,下獄待參的文職官員,像是當年的袁崇煥等人。
但是這可不是朱燮元,他手上可是有十萬大軍在手,且他也是大明少有的比較強硬,比較強勢的官員。
朱燮元為人剛硬,自有其一套法則,他可是不會聽朝中的大臣所左右的人,想當年奢崇明之亂,敵人肆虐四川,掠地無數,無論是朝廷還是皇帝,都下旨令他奪情,不要回家奔喪,但是這貨,就是不管,把身上的官服一扒,扔在地上,掉頭就走。
而且在大明,這麼多官員之中,他也算是最有個性的人,洪承疇,楊嗣昌他們只是吹牛,朱燮元則是真正的有個性。
有誰敢把華夏軍所有的俘虜都幹掉的,也只有朱燮元敢這麼幹?
這是一個梟雄之才,也是一個深不可測的人物,如果說削他功名,誅他九族,他一旦造反,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崇禎皇帝也明白這一點,他倒是不是怕對方造反,這麼多人都造反了,多一個也不多,少一個也不少,大明的局勢只有更壞,沒有最壞。
他唯一所愁的,朱燮元是大明現在少有的忠臣,皇帝是知朱燮元絕對忠的。
這就是他殺盡了華夏軍的俘虜,他這麼幹就自絕後路,再也不可能跟華夏軍有任何的來往。
不像別的官員和將領,跟華夏軍交手,都是你來我往,眉來眼去,萬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如果就連這樣的人都造反了,他身邊就再也沒有忠誠的人可言了。
他之所以喊出這樣的報復措施,也是因為剛才實在是急怒攻心,他現在冷靜下來,反而不敢這麼想了。
所以他就坡下驢,反問許建強一句:“卿意如何?”
許建強道:“朱燮元作戰不力,喪師辱國,當降職罰俸,以示儆戒,夷陵之敗,全在於四川巡撫張有為,有勇無謀、輕敵大意,才造成了大軍的覆沒,並拖累了朱燮元,應該削去他一切的功名,以示懲罰。”
許建強的做法就是朝廷標準的做法,那就是把所有的罪名,都推給戰敗的那一個人,都推給替死鬼。
他這樣一說,也都符合皇帝的心意,要知道現在的皇帝也不好當,隨著劉家的造反,越來越多的人投向了華夏軍,他身邊可用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對於這些大臣來說,為誰賣命不是賣命?為誰當官不是當官?現在大明當官不容易,還不如搖身一變,去華夏軍那裡當官算了。
就是因為這些人,有這般的想法,令他們做事出工不出力,當華夏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們開啟城門,獻上城池,繼續當官,也毫無壓力。
畢竟華夏軍也是大漢的一員,大漢民族的一員,不是異族,向他們投降也就是換個主子而已,為朱明當官,跟為華夏當官又有什麼分別?都是當官。
因為這些人都有了這樣的想法,才會令投降成風,朱燮元杜絕了許多人往這邊方面的想法,他可真是大大的忠臣一個啊!
他既是忠臣一個,也是為數不多繼續效忠於大明朝的人,這樣的人,皇帝怎怎會重罰,怎敢重罰?
所以即使崇禎皇帝他有萬般的不滿,千般的不爽,最終還是決定先這麼幹了。
許建強說道:“朱公大軍,退往河南,他們的糧食和軍餉將會成為大的難題。”
十萬大軍無糧無餉,只怕在河南也難立足。
崇禎皇帝說道:“許卿你有何辦法?”崇禎皇帝算是見識到了許建強的能耐。
此人不學有術,讓他做文章,他做不了,但是讓他撈錢搞錢,卻很有辦法。
現在的皇帝身邊,最不缺的就是會吹牛會做文章的人,卻沒有幾個會掙錢的人,所以許建強就變成他目前最為需要的那一個人了,至少許建強他所負責的事情之中,就從來沒有令他失望過。
許建強說道:“微臣有一條妙計,就不知道皇上敢不敢用?”
皇帝嘆息而道:“到了這種地步,你有什麼話,便說吧?不用藏著掖著。”
許建強看見御書房裡面還有這麼多宮女太監,就看了他們幾眼,皇帝知道他是什麼意思,知道是怕人多耳雜,這便揮的揮手,讓其他的人都出去,整個御書房之中,只剩下王承恩,許建強和皇帝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