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橋他這樣子想,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在長城之外,還有蒙古帝國、山海關外,還有後金國,這些國家實力都相當的強,對於中原大地也是虎視眈眈,隨時破城而入,奪取中原的天下。

劉遠橋父子對此交換過意見,他們就擔心,他們跟大明之間兩虎相爭,反而是便宜了這些關外的異族。

所以他們才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就是休養生息,當他們的實力在開始下降的時候,就必須再次的擴充實力,可不能為了短期內一統天下,跟大明拼一個你死我活,最後便宜了關外的異族。

遙想當年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之時,李家的實力並不是最頂尖的,瓦崗軍李密,河北的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都比他強,但是就是因為這幾大勢力鬥一個你死我活,打到狗腦子都出來了,最終便宜了李唐。

劉家也擔心會步這幾位梟雄的後塵,所以他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和謹慎,目光放得更加的遠大。

絕對不能把目光侷限於他們跟大明之間的鬥爭,還要把後金國、蒙古國,甚至流寇這等勢力都算進來,可不能讓別人佔了便宜。

在原版的時候,就是流寇跟大明鬥一個你死我活,雙方打的筋疲力盡,最終是便宜了建奴。

劉布就知道一樣事情,他們現在打仗,就必須要留有餘力,不能全力以赴,最怕的就是一不小心就便宜了別人。

在劉布出征之前,劉遠橋就對他面授機宜,當然是要求他盡最大的努力消滅朱燮元部,如果消滅不了他,也是準備先一統整個南方,鞏固了自己的實力,當自己的實力再次強大以後,才開始北伐。

劉家軍崛起的太快了,底蘊確實太薄了,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後勁和進行補充,一旦一場大敗,就可能令他一切盡失。

這也是他們必須要考量的問題,說白了就是世道在變,他們必須為之而變才行,否則就適應不了這新的環境了。

劉遠橋收到兒子打敗敵人的訊息以後,他是非常欣慰,非常高興,對於劉布的應變能力,他是非常的放心。

華夏帝國能夠迅速的崛起,自然離不開劉遠橋父子的努力。

夷陵之戰等於奠定了華夏帝國在南方的基礎,此一戰,他們擊敗了他們在南方最後一個強大的勢力。

即使是以劉遠橋的高眼光,他對此都是讚揚不已,就是讓自己去做,未必也會做得更好。

對於這一個兒子,劉遠橋非常的自豪,非常的滿意,劉布至小在其他方面沒有顯示什麼個人之處,可以說不學無術,一事無成,想不到他打仗卻是這麼的厲害,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無完人,有優點就會有缺點。

對於這場輝煌的勝利,劉遠橋非常高興,他下了旨意,對此讚賞不已,對於立汗馬功勞的華夏軍將士,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馬上也都頒下了一系列的獎勵措施。

當然這些獎勵,主要是針對華夏軍士兵,有功就必須賞,有過就必須罰,這是華夏軍一向的規矩。

只是賞士兵和將領們,劉布就沒必要獎勵了,劉布的官銜也都高到了極點的地步,現在他的官銜就是天下兵馬大元帥,已經是特地設定的官職了,如果不是戰爭狀態,不可能有此官銜。

當然不論劉布他的官銜怎麼的改變,有一點始終沒有改變的,這就是他始終是劉氏集團的二號人物。

劉遠橋十分高興,不但立功的華夏軍將士有了封賞,就連南京城的百姓都有了賞賜,所有的百姓,都一律免稅一年,以示慶賀。

免稅一年,這在以前大明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皇家只要有高興的事情,還是會大赦天下的,但是這種事情在這幾十年變得特別的少,因為大明主要的收入就來自於稅收,如果沒有了稅收,相當於一切都沒有了,所以大明也到了不敢輕易免的地步了。

夷陵之敗,可是給華夏帝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許多人都在觀望這新的崛起實力,他們就是憑藉著武力崛起的,當他的武力不再強的時候,就是他們將要後退的時候,現在他們武力不強了,許多人就開始觀望,如果再敗,很有可能就是一次樹倒猢猻散了。

不過所幸者劉布暢快淋漓的贏得了這一戰,所有質疑華夏軍實力的人不敢質疑了,時值除夕將至,算是新年的獻禮,喜上加喜。

當這訊息傳來,整座城市就變成了歡樂的海洋,而當監國王劉遠橋的命令傳來以後,百姓們就更加的歡了。

劉遠橋及其手下們,本來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夷陵方面,都不敢考慮其他的事情了,就連他們建國大業都終止了,所有的人都是動員一切的資源和力量支援前線,現在可以鬆一口氣,可以考量其事了。

西藏大軍現在是要錢有錢要糧有糧他們的努力也都換回了華夏軍暢快淋漓的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