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出手報復(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是為什麼?這就是兵法之中的能而示之不能,近則示之以遠,以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作用。
在官方公佈將派出大軍征討敵人之時,將在十天之後,召集大軍,齊聚諸將,登壇拜將,事實上此時,劉布已經率兵出發了。
兩萬大軍,登上了船隻,向西出發。
太祖朱元璋建國以後,對於兒子們的就業問題十分重視,可謂是絞盡腦汁,用心良苦。
因為兒子確實多,有二十五個,所以必須要謹慎處理好這個事情,否則會天下大亂。
首先,北方的邊防問題,他不放心別人帶兵防守,為此,他將九個兒子分封在長城沿線的九邊重鎮,這九個兒子又稱為攘夷塞王。
這安排了九個,其他的呢?其他的就選一些交通要地、中心城市封藩,以便屏藩帝室。
這些王爺歲祿萬石,在封地建大王府、設官吏,等級僅次於皇帝,公侯大臣見了藩王要俯首拜調,騎馬坐轎路過王府要下馬下轎。但對藩王“封疆不賜土,列爵不臨民”,沒有行政權、人事權、財政權,可以接受朝廷委派,統兵打戰,並且有護衛部隊,士兵少的一衛,多的三衛。
長沙是湖廣的重要城市,歷來為兵家所重視。所以皇帝對這個地方也相當重視,先後在長沙封過四位藩王。
只是前二位都沒有好下場,直至第三位襄王朱瞻墡。
朱瞻墡是仁宗朱高熾的第五子,永樂四年出生,永樂二十二年被封襄王。宣德四年,也就是谷王朱橞去世的一年後,朱瞻墡就藩長沙,距離谷王朱橞(分封長沙第二位親王)被廢,也是十二年。
但人家的封號是襄王,不是楚王也不是湘王,為什麼要就藩長沙呢?況且,前兩位就藩長沙的藩王結局都很悽慘,想想這個,朱瞻墡覺得十分不妥,越想越心虛。
為此,在大哥宣德帝朱瞻基去世後,他特地請求剛繼位的親侄子英宗朱祁鎮,要求改封到河南等地就藩。
朱祁鎮當時年紀小,覺得五叔說的很有道理,同意他離開長沙,但是不是去河南而是去湖北襄陽,這才名副其實。
襄陽也是好地方,的確不錯,於是,正統元年,朱瞻墡一家從長沙正式遷到襄陽,從此襄王家族就在此定居下來,直到現在,富貴榮華,顯赫之極,朱瞻墡為人端正,處事嚴謹,在藩王中有很高的威望,活了七十二歲。
六傳至朱翊銘,他萬曆二十三年繼襄王位,他也算是在祖先的庇護之下,享盡了榮華富貴,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晚年會如此的淒涼。
他可是分封在軍事重鎮襄陽,結果如此輕易的就被攻下了。
大明朝的藩王,只要你不理國事,就是賢明,朝廷就會對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藩王也像其他的人一樣專心的撈錢,專心的吃喝玩樂搞女人,好不快活,就盼永遠這樣子過下去,自己死了,傳給兒子孫子,繼續的享受榮華富貴。
當李定國的騎兵進入襄陽城的時候,他也是在他的主殿奉天殿裡面吃喝玩樂,欣賞著大型的歌舞,正在醉生夢死之中,好不快活,只恨年老體衰,眼見滿眼美色,卻是無能為力。
窮人只恨肚大,為何吃這麼多都不飽,富人恨肚小,怎麼吃得這麼少,為什麼不能多吃一點。
當聽說華夏軍攻陷了襄陽城之時,他可是非常的震驚,馬上命令王府進行戒嚴,不得懈怠。
當年的朱元璋分封他的兒子在各地,也是有讓藩王鎮守地方,藩屏他朱家天下的一種可能,但是真正當地方出事的時候,他們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幾乎所有分封在各地的藩王,都沒有發揮到作用,幾乎所有分封在各地的藩王,都是混吃混喝等死的貨色。
只是大明這二百年來,非常的強大,還沒有一座擁有藩王鎮守的大城被攻陷,就讓他們這些藩王,享盡了榮華富貴,與國同休。
隨著華夏軍的崛起,這才令這些藩王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
襄王經過了一夜的掙扎,想起自己也是成祖的子孫,太祖的六世孫,應該在當家國有難的時候,鼓起勇氣,平定亂黨。
所以他們這才集結出他們的王府中的家丁護工,備去攻打知府衙門,奪回襄陽城的控制權。
因為他們也聽到了令他們相當氣憤的訊息,那就是攻入城中的華夏兵,居然有十八個人,區區十八個人,居然就拿下了襄陽重鎮,朱翊銘氣得淚如滿面,他說道:“太祖!成祖皇帝啊!你泉下有知,睜眼看看當今的朝廷是何等的**無能,令子孫我受累。”
知道對方才這麼少的人,襄王就命令他的世子朱由楱帶領著王府護衛,準備進攻知府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