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有一點,史可法他無論如何也料想不到的,這就是他不斷的發出號召,對這些士兵們曉以大義,告訴他們,現在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大家都要放棄個人的生死榮辱,前去南京支援抗擊劉賊。

他作為一個讀書人,心懷天下,自然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就算自己是戰死沙場,也都是應該的,但是卻沒有料想到他手下的普通士兵,本來就是混一口飯吃的,哪裡有什麼國家大義,哪裡有什麼心懷天下?

士兵們他們就在憤怒的說道:“太平盛世之時,朝廷並不曾少收他們半分錢的賦稅,現在有難之時,卻要加重賦稅,攤派,如今又要我等送死,不當人子也!”

蘇州因為是以前的太祖勁敵張士誠的地盤,這裡也都長期的抗拒太祖,所以太祖控制了這一片地方以後,對蘇州收取的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倍以上的稅收,這讓蘇州在大明的兩百多年來都是承擔著極其重的賦稅。

這也都令當地的老百姓非常的不滿,非常的不爽,平時承擔的是最重的賦稅,到了國家生死危急的關頭,又讓他們去拼命。

這些士兵們就不幹了,我就是一個混飯吃的,打份工而已,憑啥去拼命?

就算要去拼命,也是你們這些當官的去,這些貴族們去,這些官老爺們去,憑啥是我們這些飯都吃不飽的人去?

而且大明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他們需要他們這些人士兵去拼命,去為國家出力,但是朝廷卻拿不出足夠的錢糧給他們,只知道忽悠他們去死,士兵大譁,怨氣沖天。

這一位應天巡撫史可法,讓他曉以大義,說國家的大道理,他說的是頭頭是道,他認為這些士兵們也都知道大明正處於危急存亡的關頭,大家共同出力,就能把事情給辦好,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正是唇寒齒亡,共赴國難之時。

如果大家能夠去救援南京,也算是為君王出力,為大明天下出力,事成之後,自然是少不了封賞,而他也都成為一代名臣,名傳青史。

誰知道這些當兵的,根本就不理解他所謂的大義。

當史可法接管兵權,強行的向南京方向行軍的時候,他手下的二千士兵,居然一下子,全部都逃跑了。

史可法親率大軍,在急行軍至常州城外,晚上在野外休息的時候,第二天早上醒來,發現他兩千多的大軍,居然就剩下了身邊的一百多親兵而已。

史可法他看到了這般的情況,這可是令他十分的憤怒,他大聲的說道:“亂臣孽子,無恥丘八,居然在國家有難之時,需要他們之時,做出如此之事,這與流寇劉賊何異?不當人子也,某恥於與之為伍。本官回到蘇州以後,一定要把這些人問罪,以謀反論!”

史可法是氣得惱羞成怒,當眾發誓要懲治這些人,但是他也都知道,根本就拿這些人沒辦法,如果是太平盛世之時,他還可以憑著身上的官威,令這些人折服,令他們聽話,現在大明朝廷的威信已經盡失,已經到了十分危急的關頭,許多人都已經不看好朝廷了,所以也就不太在乎他的想法了。

史可法他在兵出蘇州的時候,可是意氣風發寫了一首鬥志昂揚的詩文,表示自己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皇帝陛下掃平天下的奸賊,誰知道他的部隊還沒有出發,還沒有遇上敵人,居然就自我崩潰了,這臉丟大了,千古之恥,令他羞刀難入鞘,十分的丟臉,手下都沒有兵了,這該如何是好?是回蘇州去,還是去南京?

如果回蘇州去,估計他這一位吳撫的臉,也都丟盡了,活成了笑話。

他在蘇州的時候,可是處處跟地方的官員對著幹,地方的官員也都抱團,十分的排斥他這一位巡撫大人,沒有一處是配合他的工作,處處跟他作對,跟他搶奪各種資源,以前他手下有兵,又有著朝廷的威信,大家自然得聽他的。

現在他手下的兵都沒有了,相信他的威信就會進一步的削弱,大家更加不願意聽他的了,估計他回去以後,只會更加的艱難,他如何面對這些地方官員和手下們鄙視的眼光?

如果去南京,這又該如何,他手下根本就沒有兵馬,無兵無勇,如何跟敵人作戰?

史可法可是知道,他所面對的可是劉家軍,可是天下間出了名的強悍部隊,他們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也都打敗了他十分推崇的天雄軍。

連天雄軍這樣的英雄部隊都被他們打垮了,他手下也都沒有什麼兵,這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