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布回到家中,坐在馬車上一路私想,還真是讓他想到一個應對的辦法。

聽他老爹的口氣,不讓他辦粥棚,並不是因為錢的問題?而是因為怕他冒頭,樹大招風,城南劉家,富甲天下,現在人人都盯上他們了。

再做一些出格的事,盯上的人就更多,劉運橋不過七品小官,現在已經是有點難以招架了。

劉布得出一個結論,不搞粥棚,主要是怕我出風頭,被當官的矛頭所指,最終收拾了。

劉布他從自己贈予奶奶的佳句中得到一個靈感就是:“修合無人見,勤緣有天知。”

就是說事情你做不做,揚不揚名無所謂,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只要你做了,最終還是有人會知道的,人在做天在看。

連劉布都覺得劉家,實在是太有錢了,這麼多錢不用來幫人,讓人餓死,讓銀子爛在了庫房裡面,有傷天和。

但是劉布可以肯定,如果捐出去,估計99.9%都是讓這幫當官的給貪了,流不到了災民的手上去。

回到了劉府,劉布叫來了許建強和劉富貴,然後告訴他們自己新的計劃,粥棚是繼續開,不過不在劉府門口,開在劉府門口,依舊是每天500斤,過多不供,但是他們會移師城外,多開了幾個粥棚進行供應,擴大供應。

劉遠橋撈了不少的錢,不缺錢,不缺糧,但是就怕別人把他們當靶子,他決定在在城外開幾個粥棚,不掛劉家的招牌,直接的就在城外擺,救濟難民。

劉布也得為自己的事著想了,老爹是個能人啊,居然為他弄了一個浮山衛所千戶的官職,這可是一個千戶官,那千戶官已是不小了,雖然說現在這幾十年文貴武賤,但是要弄一個實缺的五品千戶,還是相當的難的,但是他說弄來就弄來了。

劉布有點犯難了,我從來就沒有當過官,領過兵,就連一個管理人員都沒有當過,那我該怎麼當好這個千戶官呢?這個是管理上千人哪?

而且以後鎮守的的浮山衛所算是山東半島的要衝之處,雖然沒有登州那邊那麼的要緊,但是也是一個要命的地方,稱得上戰略要地,再過了二百年多年,德國人入侵山東,日本人入侵山東,就是從這裡登陸,然後佔領山東半島,襲擊京城,強迫朝廷同意協議的。

劉布沒有當過官,真是不知道如何當這個官呢,如何當好這個千戶官了?

如果天下沒有大亂,他大可以做一個甩手掌櫃,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了,天下亂世將起,他們也不可能再過這種安樂太平日子了,手中有兵都不知道好好的訓練和利用,最終來說不免走向了滅亡之路。

所以回到了家裡面劉布也沒有再出去也沒有喝酒,而是去了書房,學著老爹的樣子在看戚繼光的《紀效新書》。

《紀效新書》是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是當代知名兵書,兵家經典。

《紀效新書》所述內容具體實用,既是抗倭中練兵實戰的經驗總結,又反映了當代訓練和作戰的特點,尤其是反映了火器發展一定階段上作戰形式的變化,具有較高的軍事學術價值。

劉布在發現這幾天老爹在書房裡面看的都不是什麼子詩經集,而是這一部《紀效新書》,當時他就覺得有點奇怪,你一個貪官汙吏,看這兵書幹啥?想來可能覺得他的老爹也覺得,世事是不對了。

作為世家大族,手裡必須有兵,如果手上無兵的話,估計最終來說還是被人殺死,或者失去家族的權利或者富貴。

所以劉布自己也決定研究研究一下,學著來管理衛所和當他的千戶官。

劉布有些犯難了,以前從來沒幹過這勾當,現在一當就是大官,而且是介乎於營長與團長之間的官銜呢,管著1000多人真的不算是小官了,如果是沒人管的地方都可以獨霸一方了。

所以他想看看書,看看有什麼可以獲得的靈感。

今天劉遠橋早早的下值,大概四點就下了值回來,他馬上把劉布叫進了書房。

劉遠橋說道:“詩會的事情為父已經知道了,我就想問你為何如此的狂妄自大呢?”

劉布只好說道:“不是兒子狂妄自大,而是這些人真心的沒有用了,他們的水平就這麼一丁點,還敢稱高人名士?”

劉遠橋道:“其實讓你去那裡並不是為了什麼,而是為了讓你擴充套件人脈,認識更多的人,捐錢也不是貢獻,而是一種籠絡人的手段,現在正是艱難的時候,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朋友。”

估計李天伊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才會一直壓著劉布,吃著它上,誰知讓劉布反咬了一口,狠狠的打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