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內外服制(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謂的內外服制度,簡單說就是將首都附近的地劃為“王畿”,而將王畿之外的土地劃為“外服”,然後在王畿和外服實行兩套不同的制度。
通常來說,王畿內一般採用中央集權制,官員由天子任免。而外服則是採用分封制,諸侯父死子繼。
這種制度最早起源於商朝,而後在周朝的時候發揚光大,最終演變成了明清時期的封貢體系。在封貢體系下,中原地區就是所謂的“王畿”,而周圍的那些藩屬國就是“外服”。
後世網上很多人喜歡拿所謂的“實控領土”來形容一個朝代的領土大小,殊不知這其實是拿西方的體系來套中國。按照中國的“內外服”制,不管是外服還是王畿,都是這個朝代的領土。否則西周的王畿只有關中到洛陽一線,難道你能說洛陽以東的魯國齊國不是西周領土?
內外服制度最厲害的地方其實是對領土法統的解釋。按照內外服制度的說法,全世界所有的土地都是上天的,而天子又是上天的最寵愛的兒子,因此上天將全天下的土地都賜給了天子。
但是天子畢竟精力有限,管不了這麼多的地方,因此便將這些土地分封給了各路諸侯,由他們來幫自己治理那片土地。
這,就是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在這個體系下,諸侯其實就是“承租人”,而天子就是“出租人”。諸侯租了天子的地,所以要給天子繳納租金,也就是朝貢。
發現了嗎?只要你承認了內外服制度,並且接受中央王朝的冊封,同時還向中央王朝納貢,那麼從法理上來講,你就是中央王朝的一部分,因為這意味著你承認了自己的土地是天子租給你的,而不是你自己的。
有人可能會說了,這有啥用啊?不就是個虛名嗎?誰會真信這個啊?豈不聞“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
沒錯,在中央王朝衰敗的時候,這套制度確實沒啥用。但是一旦中央王朝處於鼎盛狀態,那麼這套制度就會成為同化周圍藩屬國的最佳利器!
後世中國那麼大的土地,相當大一部分都是透過這種方法獲得的。不然你以為那些車馬難行的地方都是靠軍隊打下來的?別鬧了。
言歸正傳,在商離的設想中,分封制只會存在於外服,而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的這片太湖流域,則將會是他的王畿。與外服不同,王畿內不會存在諸侯,而是實行郡縣制。
說白了,商離制定的這套模式其實就是漢初模式的翻版,中央治下采用郡縣制,但是同時允許諸侯國的存在。唯一不同的是由於生產力和人口的差距,商離的王畿只能限制於太湖流域這一片,而不是像西漢時期那樣佔據半個中原。
軍功授爵制雖好,但是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隻能存在於王朝初期。隨著王朝步入正軌,主要的敵人都被消滅掉,軍隊能夠獲得的軍功越來越少,階層就會逐步固化來下。
後世的漢朝和唐朝基本都經歷過這個階段,在將主要對手都幹掉之後,這兩個朝代的階層快速固化,而後誕生了一堆的世家門閥。
這種現象自然是商離所不能容忍的,雖然他不奢望自己開創的王朝能夠萬世一系,但是那並不意味著他就能容忍一堆米蟲寄生在自己的王朝之上了。因此,他才會提出要讓老巫師來教全國的孩子識字,而後在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採用考試的方式擇優將其納入官員團隊,由他們來衝擊軍功勳貴集團。
而且現在提出教育普及化還有另外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自上而下地規範學習的教材。
後世的中國過於追求“道”,卻忽略了“術”。雖然成功地修煉出了一個“不死之身”,確保自己可以永世長存,不管誰來都能反向同化,但是……
“老子幹嘛要反向同化別人?主動對外同化不香嗎?”
商離在心中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