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孫元化就任登來巡撫後,四下招攬西學人才,並與葡人聯絡,有意使登州成為東陲之西學堡壘。

在孫元化的努力下,大明一批懂西學炮術的專家雲集登州,其中王徵著有《遠西奇器圖說》,現任山東按察司僉事,監遼海軍務。

還有《西洋火攻圖說》的作者張濤,任中軍副將,登來副總兵。以及“熟諳西器”的郭士奇,為孫元化贊畫,分理經營。

鑄造西洋火炮的工作,孫元化也開始進行。因為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嘗試,工作進展得還是很快。

而早在崇禎二年,明廷就命孫元化彷制西洋大炮。次年三月炮成,朝廷封巨炮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將軍”,遣官致祭。

王徵看過捷報,笑著說道:“看郭大靖的戰績,還要勝過毛文龍甚多。大明有此勇將,平遼指日可待。”

孫元化輕輕頜首,惋惜道:“可惜遼鎮已被朝廷猜忌,難以發揮作用。否則,兩鎮齊心對敵,建虜滅亡會更加快速。”

崇禎元年,袁崇煥復出後,點名要孫元化襄贊遼省軍務。第二年,建虜直犯京師,在遼西留守的孫元化,保證了駐防的八城、二十四堡屹立不動。

而孫元化的平遼方略與孫承宗、袁崇煥是比較相近的,他力主以廣寧為抗金前沿陣地,逐步向前推進。

正因為這樣的關係,孫元化對於遼鎮是有感情的。眼看著遼鎮縮在寧遠,被朝廷拋棄只是時間問題,他不由得感到可惜可嘆。

王徵倒是看得很通透,笑著說道:“築城造炮固然穩妥,但花費巨大,效果緩慢。現在既有東江軍能直接打擊建奴,朝廷重用,也在情理之中。”

停頓了一下,他又勸諫道:“遼鎮在京城危急之時,擅自竄逃,其罪不小。巡撫大人還是與他們劃清界線,以免朝廷降罪。”

孫元化點了點頭,說道:“此事本撫自然省得。只要東江軍能儘快平遼,本撫自然全力支援。”

起身走到視窗,孫元化望著遠方的大海,期盼著說道:“希望朝廷能準本撫的上奏,早日練出精於操炮的人才,助東江軍一臂之力。”

孫元化的老師徐光啟,在京師之危解除後,籌劃招募西兵三百,教導京營操炮,加強京師防禦。但此舉遭到了給事中盧兆龍等人的強烈反對,朝廷中途反悔,將西人又遣回澳門。

孫元化心中不服,便上疏與盧兆龍辯論,並請調西兵到登州訓練炮手。朝廷予以批准,但卻不是三百人,而是降到了二十五人。

對於西兵的到來,孫元化是甚為期待的。造炮,訓練炮手,這兩項工作能夠順利完成,這可是孫元化的目標。

“聽說東江鎮早就聘請了葡人技師,已經訓練出很多炮兵。”王徵並不確定地說道:“其所裝備使用的火器,也是從葡人手中購得。”

大明朝廷對於西人一向懷有戒心,甚至是敵意。即便是得到特許,能在澳門居住的葡人,也不是能夠輕易進入內地,暢行無阻的。

也就是說,東江鎮不經朝廷允許,招募西人、交結西人,應該是不合朝廷規矩,可以被問罪責罰的。

但朝廷現在正倚重東江鎮,對於這樣的小事也不想深究,一切以平遼滅虜為要。

孫元化也不傻,知道不能攀比東江鎮達到自己的企圖。既惹得朝廷不快,和東江鎮的關係也要惡劣。

“即便如此,他們聘用的也不多,不能與咱們相比。”孫元化敷衍著說道:“在鑄造紅夷大炮上,更是不如咱們。否則,也不會請求支援了。”

郭大靖確實沒有在鑄造紅夷大炮上太過花費,只是買了些成品,精力和財力都放在了迫擊炮、野戰炮和火箭,以及輕重火槍的打造上。

實在是紅夷大炮太過笨重,實用效果並不是太過明顯,威懾作用遠大於殺傷。

可既然登州能造,本著白要誰不要的原則,郭大靖自然不會客氣。就算不能用於陸軍,用於裝備水師也是極好的。

王徵笑了笑,對孫元化的說辭也不深究,緩緩說道:“某想去遼南走一遭,與毛帥、郭帥見見面,商討一下遼海的軍務。”

孫元化愣了一下,但隨即便笑著痛快答應。對於東江鎮,他也很是好奇,為何戰力提升如此之速,現在所使用的火器又是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