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嫂和楊氏向村公所走去,邊走邊說著閒話。楊氏用心地聽著,儘快地適應著這裡的生活,學著這裡的規矩。

「戰亂這麼多年,親人分別的很多,能夠找到的卻很少。」趙嫂嘆著氣,說道:「我有個弟弟,也是生死不知。」

楊氏的臉色一暗,沉默了半晌,緩緩說道:「我們剛來,官府要找到,或者是他看到訊息,總要花費些時間的。我能幹活兒,小河也有些力氣,等上一年半載,也能養活自己。」

政務工作越來越細緻,對於不同地方的移民也有不同的安置和管理辦法。對於剃頭遼人來說,有不少和東江軍將士有著親戚或朋友的關係。

讓失散的親人能夠團聚,這是官府和軍隊在共同進行的工作。

儘管沒有電腦,只要登記錄入,查到某人不過是幾秒鐘的事情。但事在人為,這項工作的時間可能會拖很久,卻給了很多人希望。

比如楊氏,她還存著希望,希望自己的丈夫還活著,家庭能夠重圓。嘴上說得一年半載,只不過是出於對趙嫂好心的敷衍。

趙嫂勸過之後也不再多說,人家等丈夫,天經地義,哪有那麼絕情,何況還有一個半大的兒子。

她當然也是出於好意,希望這孤兒寡母能夠儘快地有個依靠,安安穩穩地生活下去。

但象楊氏所說的那樣,手腳勤快點,生活不能說多好,可在遼南還是餓不死的。

官府連孤兒老人都能出錢養活,楊氏母子就算沒有勞動能力,也不用太擔心沒吃沒喝。

來到村公所,楊氏很順利地領到了樣品和棉布棉花,以及針線等工具。

這也是官府對新來的移民,象楊氏母子這樣的,給予的一種特殊待遇。要是家裡有身強力壯的男丁,自然不差這點錢兒。

「要不是需要趕工,你還能再多領點。」村長和藹地對楊氏說道:「以後官府或軍隊再派活兒,還是先緊著你們這樣的人家。」

楊氏恭謹施禮,誠心地道謝,才和趙嫂拿著東西返回各自家裡。

時間不大,楊小河便扛著柴回來了。年輕人恢復得更快,半個多月的飽飯一吃,力氣不小,瘦削的臉也不那麼明顯了。

「娘,我下午還去打柴。」楊小河進到屋內,便笑著對母親說道:「何叔把家裡的板車借給我,我打滿一車柴再回來。」

楊氏關切地囑咐道:「可不要太晚,能打多少是多少。你先歇著,我這就去做飯。」

早上熬了一鍋大碴子土豆粥,中午熱一下,再添兩個餅子,一小碟鹹蘿蔔條,就是頂好的飯菜。

當時普通百姓家也少有炒菜的,農閒的時候多以菜粥為主,加上點鹽,就省了做菜。

楊小河卻不肯歇息,幫著母親在灶下燒火,說著他找到的新活計。

現在是農閒的時候,除了民兵的訓練外,還有修路挖渠等相當於徭役的工作。雖然是官府安排,不給工錢,但卻發口糧,幹一天發一天。

對於楊氏母子來說,這就等於是額外的收入,吃喝能更充裕一些。

要知道,官府雖然給移民發放救濟糧,數量卻是固定的,碰上大肚漢,便有些緊張。

「希望能多幹上些日子。」楊小河嘿嘿笑著,說道:「可惜入冬結凍後,就不能再挖渠了。」

「你打聽一下,幹這活兒要不要女人?」楊氏覺得自己興許也能去幹這些活兒,可不想閒在家裡。

楊小河說道:「娘,你的身子還沒大好,就在家好好歇著。挑土挖溝的,可不是啥輕活兒。」

楊氏想了想,無奈地點了點頭。既然是給口糧,官府自然是不希望體虛力弱的人去胡混。自己要是去,就象厚著臉皮沾便宜似的。

「娘,明年咱們種上十畝地。一半種土豆,一半種玉米,一年的吃喝差不多就不愁了。再做些閒活兒,零花也有了……」

楊小河繼續向著孃親說著自己的計劃,充滿了自信,好象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男人,能夠挑起生活的重擔了。

有些遺憾地搖著頭,楊小河說道:「等俺再長几歲,就能領更多的田地。其實,就是現在,俺也能種二三十畝。」

「我兒可能幹呢!」楊氏強笑著誇讚道,心中卻是酸楚和期盼混雜的情緒。

如果他還活著,能再團聚該有多好。看到兒子長大了,又這麼懂事兒,他該有多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