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軍閥之路(第3/3頁)
章節報錯
……………
飽受建虜苛虐,可謂是死裡逃生的剃頭遼人,在郭大靖之前七八天,便分批抵達了遼南,被安置到復州和蓋州。
遼南四州,東江軍已經佔據三州半,只有海城河以北的半個海州,還被建虜佔據。
半個海州不算,金、復、蓋三州中,金州人口最多,開發程度最高。即便如此,與後世相比,金州的森林覆蓋率還是很高,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哪怕沒有佔據新地盤,只靠繼續開發金、復、蓋三州,每年的耕地數量也能保持百分之十左右的增長。
正是有這樣的資料支撐,官府才有信心招攬移民,並有較為準確的估算,東江鎮現在的地盤承載四五十萬也沒問題。
何況,為了保險起見,沿海地帶還未安置百姓,從金州一直到鎮江,綿延六百餘里。不用太過深入陸地,二三十里就又能增加多少土地,安置多少人口?
其實,憑建虜現在的收縮態勢,已經被逼退到內陸兩百多里,再想打到海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所以,官府已經派人在沿海地帶進行勘測規劃,等到移民數量更多,需要在遼南以外安置的時候,就能很快遷徙過來。
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對於安置已畢,享受到難得的安寧舒心的楊氏母子,似乎這些日子以來,每天都是這麼令人舒愜。
楊氏的身體又好了一些,她倒是沒毛病,只是吃不飽穿不暖,以至身體虛弱。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能吃飽穿暖,恢復得不錯。
楊小河吃過早飯,便拿著繩子和斧子,去旁邊的山裡打柴。眼瞅著天氣越來越涼,得為冬天多儲存些柴禾了。
楊氏為有這樣懂事的兒子而欣慰,自己也沒閒著,拿出針線,縫補著冬衣。
透過種植土豆、黑麥、玉米等作物,還有朝廷調拔的糧食,以及從江南或海外購進的,東江鎮不僅能讓軍民吃飽,還有大量的倉庫儲存。
只是在穿衣上,基本上要從外購進,棉布和棉花是最大的採購專案。雖然也在搞毛紡,還有毛皮,但剛剛起步,數量又少,遠不能滿足軍民的需要。
這就需要官府想辦法,花盡量少的錢,還能讓軍民渡過寒冷的冬天。
在山東、京畿,東江鎮就派了不少人,搞收購舊衣的行當,當時叫估衣鋪。
除此以外,戰場上殺死的建虜,也能夠得到不少的繳獲。洗乾淨,縫縫補補,就又是百姓能夠禦寒的衣物。
當時對於窮苦的百姓來說,可不講究什麼晦氣不晦氣,只要能穿暖,不被凍死凍傷。
楊氏母子便分到了一些棉花,幾條零碎的毛皮,以及幾件洗乾淨的舊衣,還有些小破損,只能是自己縫補了。
即便如此,楊氏也感覺是到了天堂。家中有糧食,睡覺有熱炕,不用再擔驚受怕,更是令人最感到安全輕鬆的。
把幾塊零碎毛皮拼成了一件襖子,楊氏又利用舊衣和棉花,準備再做件棉襖。這樣的話,母子二人就都有過冬的衣服了。
正在此時,外面傳來了喊聲,能聽說是在叫她,楊氏趕忙把針線活兒放下,快步出了屋子。
院中站著一箇中年婦女,看到楊氏出來,笑著說道:「楊家妹子,軍隊上派下來些活計,你要是想幹,便去村公所領。」
「好的,謝謝趙嫂子。」楊氏趕忙道謝,又問得詳細一些,「是針線活兒嘛,俺能做的吧?」
趙氏連連點頭,說道:「是給軍隊上做棉衣,婦道人家都能做的。」
停頓了一下,她又補充道:「跟你說過吧,不是白做的,會給錢,或者是糧食。」
哪怕是白做,楊氏也會搶著幹。來到異地,最怕的是人家覺得自己沒用,白吃官府發放的糧食。
為您提供大神樣樣稀鬆的《逆天換明》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第四百三十七章 軍閥之路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