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肯定的。”中年民兵摸著頜下的鬍子,沉聲說道:“也不看看是誰領兵作戰,也不看看咱們東江軍有多少人馬?建虜蹦躂不到冬天了。”

張膀似乎得到了心理安慰,臉上帶著笑意,身上也覺得舒爽輕快,說道:“十幾年啦,終於能夠天下太平,能過安心的日子了。”

“是啊!”中年民兵發出慨嘆,微眯著眼睛,似乎在回憶著什麼,“死了那麼多人,亂了這麼多年,終於是熬出頭、看見亮兒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戰亂的大環境下,整個遼東,沒有人不受影響,而遭遇到慘事的更是數不勝數。

雖然這幾年在東江鎮的地盤,也算是安居樂業,越來越不擔心建虜打過來,可到底還是不能完全安心。

老百姓怕的就是戰亂,怕的就是流離失所。如果能安生過日子,苦些累些,吃得差些,也沒有關係。

何況,這些年來,東江鎮軍民的生活水平都在穩步上升。只要你勤勞肯幹,不僅餓不著,還會不斷地增加積蓄,存有餘糧。

官府已經廣為宣傳,平遼之後,至少五年的政策不會改變。

而平定遼東,對軍民們意味著增加了大量的田地,意味著你想耕種多少,都可能得到滿足。

張膀望著前方,車輛一眼望不到邊,感慨道:“前幾年還沒有這麼多的馬車,也是到今天用的時候,才發現大牲口的數量已經增加了數倍。”

中年民兵笑了笑,說道:“這不稀奇。平常人家好好幹上三五年,不遇大災的話,也差不多能添置上牛或馬。”

說著,他轉向張膀,問道:“你家裡難道沒有添置大牲口的念想,有一頭牛,可是能多耕幾十畝田地呢!”

張膀赧然地笑了笑,說道:“誰不想有頭牛耕田,又能多種地,又能省力氣。也不說瞎話,家裡攢了些,想著再貸款。遼東平定後,就添置耕牛,種上百八十畝田地。”

中年民兵連連點頭,笑著說道:“都是差不多的想法。平遼之後最不缺的應該是田地,趁這好機會,給子孫後代也攢個家業。”

土地對於農民是最寶貴的資產,大明百分之八十是農民,這也註定了土地的稀缺。

平遼之後,對於老百姓來說,確實是天賜良機。現在沒有地主,沒有兼併,官府對於田地分配是公開的、開放的,只怕地荒,只怕人少。

而百八十畝田地,估計能保障百姓三代的溫飽。除非生得太多,人口增長太快。

按照目前的賦稅標準,老百姓是多耕多得,那誰不積極,誰不搶著把田地先佔上?

張膀咧開嘴,憧憬著將來,緩緩說道:“俺家是定遼右衛(鳳城)的,也想著回到家鄉,安心耕種,享受太平。就是還有點擔心,擔心建虜還會竄犯。”

“嘿,說得是平遼滅虜,你還擔心個啥?”中年民兵一哂,撇嘴道:“俺家鄉是定遼後衛(大概是本溪地區)的,比右衛還要靠北,俺都不怕。”

家鄉是深入人心、刻入骨中的,不一定多麼富庶,可那是祖輩生活的地方,自家居住在那裡,總有熟悉的感覺。

東江鎮軍民的原籍是遍佈遼東的,雖然也有部分人習慣了現在的生活之地,但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回到家鄉。

而有這種想法,並盼望著能夠實現的,並不只是東江鎮的軍民,還有因為戰亂而逃離遼東,在山東、直隸等省打熬求生的遼人。

雖然已經有很多大膽的,或者是在外熬不過的遼人提前返回了遼東,但只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數量。

可以預見,平定遼東之後,將迎來一個人口增長的高峰,移民潮也會出現。被東江鎮優惠政策吸引的,可不僅僅是返鄉的遼人。

長長的車隊向著遼陽逶迤前行,民兵們運輸的車輛上,承載的不僅僅是糧草物資,還有他們對平遼的期盼和熱情。

簡單地說,那就是受夠了。十幾年的戰亂,終於有了結束的希望,誰都想早享太平,誰也不會埋怨出工出力。

而在東江鎮的地盤上,秋收已經開始,主要就是土豆和黑麥這兩種早熟的品種,也是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

由於發動大決戰,由於抽調民兵助戰,使得秋收成了全民的工作。不管是男女老少,只要能勞作的,全部都下地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