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亡不算大,末將雖然不知道詳細資料,但估摸著,也就在三千以下。”樊化龍並不算準確地回答了郭大靖的問題。

建虜雖然損失很大,東江軍也付出了流血和犧牲,這是難以避免的代價。

在開戰之初,雙方的傷亡比一般不會相差太大。等到戰局已定,建虜人心渙散,兵無鬥志時,才會拉大差距。

郭大靖微微頜首,重新估算了下總兵力,對後續行動的人馬分派做到心中有數。

“樊將軍,飛飈團抓緊時間休整,不日便有行動。”郭大靖說道:“明天軍議,本帥定下時間,會派人通知。”

“末將明白。”樊化龍躬身施禮,目送郭大靖上馬離開。

東江軍幾乎把全部兵力都集中在了遼陽,遼東雖有人馬踞守要地,郭大靖依然不能完全放心。

現在就可以抽調人馬,繼續對建虜展開進攻。除了水師載兵走渾河北上,郭大靖還準備讓三大飛騎團出動,走本溪,殺進沉陽地區。

同時,他還要在太子河搭設浮橋,作出渡河北上的假象,吸引並牽制退過河的建虜機動兵團。

建虜將遼陽作為牽制東江軍,以及繼續維持其在遼沉地區的唯一希望。不得不投入了數萬人馬,使得其總兵力嚴重不足。

建虜機動兵團,以及沉陽拼湊出的人馬,已經是建虜傾盡所有,才能拿出作戰的部隊。

即便如此,建虜也不捨得全部投入,還要瞻前顧後,還要反覆權衡。

所以,郭大靖準備再次發動多路進攻,使建虜有限的兵力更加捉襟見肘,疲於奔命。

缺陷難以彌補,郭大靖還要將其不斷擴大,使其成為建虜的致命傷,最終以慘重的敗亡,為平遼劃上圓滿的句號。

回到營寨,郭大靖又接到了毛文龍的書信。書信中讚賞和激勵同在,還有對糧彈物資的運輸情況的通報。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特別是東江軍,更加倚重火力,彈藥的消耗很大。而且,十餘萬大軍,一天光吃喝,也需要巨量的物資。

為此,東江鎮已經動員了數萬民兵,全力保障陸路運輸,海州是最大的囤積基地,鞍山堡則是最大的中轉站。

“這是最後的辛苦和付出,建虜必滅,遼東必平。”郭大靖給毛文龍寫了回信,不由得暗自發狠保證。

後勤能夠保障,最大的助力還在於水師,或者說是徵用而來的大小船隻。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減少了路上的損耗,使得東江軍物資充足,戰意昂揚。

哪怕是從物資的消耗上,郭大靖也不準備再把戰事拖下去。

而從時間上看,繼續深入沉陽地區,部隊還可能就地取食,減少糧草物資的攜帶,提高速度和機動性。

郭大靖穩定了情緒,拿過各部隊報上來的資料,進行著計算,對各部接下來的任務,也有了大致的安排。

明天便是軍議,也將展開後續的軍事行動,給建虜以沉重而致命的一擊。

………………

秋風蕭瑟,溫度卻很適宜。眼瞅著路旁已經泛黃,馬上要收害的莊稼,令人頓時生出安心和喜悅的情緒。

東江鎮的地盤種的多是土豆、黑麥、玉米,前兩種屬於早熟品種,與其它的作物拉開了收割的時間,這對於軍民齊動員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嚴重。

張膀趕著馬車,與其他民兵一起,運載著糧草物資,過了鞍山驛,景色變化,心情也隨之而變。

“建虜不種莊稼嘛?”坐在車轅的張膀很是奇怪,虛揮了下馬鞭,開口說道:“這地都荒著,看得可惜。”

同車的民兵年紀較長,可也只有四十來歲,嘿然笑道:“這還用問?建虜肯定是覺得守不住,還不浪費力氣,種了莊稼給咱們留著。”

張膀眨巴眨巴眼睛,點頭道:“老哥說得在理。這麼說來,平定遼東,應該是不成問題,明年就是太平年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