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遠射程的迫擊炮,則勐烈轟擊著連山關,也在不斷地給建虜造成殺傷,並在關內引起了火勢。

前面已經說過,連山關是內關,不同於遼東長城的堡寨。儘管建虜進行了加固修繕,可依然顯得較為脆弱。

當然,建虜把連山關作為了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則設在了海拔千餘米的摩天嶺。

摩天嶺的名字,知道甲午戰爭歷史的人應該不陌生。

晚清名將聶士成組織摩天嶺防禦戰,堅守達五月之久,殺敵甚重,擊斃日軍將領富剛三造,取得清軍為數不多的幾場勝利。

摩天嶺巍峨雄渾橫亙於遼東,自古即被喻為陸上屏障,是本溪和遼陽的東西界山,南北則是連山關和下馬塘分界點。

也就是說,從鳳城發動的東江軍,要攻入遼陽地區,便需連闖兩關。

一是連山關,二是摩天嶺。闖過這兩關後,建虜便無險可守,通往遼陽也將再無障礙。

當然,對於東江軍來說,摩天嶺和其它堅城要隘,並沒有什麼區別。山路、叢林,和高大的城牆相比,難度基本上差不多。

樊化龍出動了槍騎下馬助戰,一步步地逼近關牆,利用重火槍的射程優勢,已經能夠向城上開火射擊。

“看來,建虜並沒有死守此關的決心。”樊化龍觀察著戰局進展,說著自己的分析和判斷,“照這個速度打下去,今天或許能拿下連山關。”

孔有德放下望遠鏡,說道:“應該是把寶都押在了摩天嶺,那裡的地形地勢,更有利於防禦吧!”

停頓了一下,他又補充道:“只要牽制住建虜,便完成了任務。等待另一路人馬攻取本溪,包抄建虜後路,他們便是甕中之鱉,插翅難逃了。”

攻城掠地並不是主要目的,趁著建虜還未下決心竄逃,儘可能多地消滅其有生力量,才是郭大靖反覆告戒提醒諸將的宗旨。

在原來的計劃中,孔有德和樊化龍這一路東江軍,並不要急於攻取連山關。把建虜牽制住,等待友軍包抄到位,再前後夾擊,徹底殲滅連山關的守軍。

但現在看來,似乎進攻得有些勐。本來打算先奪取關外陣地後,便停止進攻,等待友軍的訊息,可看建虜的表現,似乎有棄關撤退的可能。

樊化龍看了一眼孔有德,探詢般地問道:“進攻是不是緩一緩,太勐烈的話,要把建虜嚇跑了。”

孔有德沉吟著,慢慢搖了搖頭,說道:“建虜撤退,也就到摩天嶺繼續防禦。友軍的包抄,並不受影響。兩軍在摩天嶺合擊敵人,也沒有偏離作戰計劃太多。”

特戰營和朝鮮軍攻佔孤山六堡,並不算困難。堡小敵少,分散之敵,易於個個擊破。

只有在本溪,才會遇到較強的抵抗。但那裡的建虜,在兵力上還不及連山關,正常作戰的話,也無法阻擋他們的繼續推進。

關鍵還在於遼南的主力,直逼遼陽,牽制住了大部分的建虜人馬,使得連山關、本溪的守軍,很難再得到有力的支援。

儘管各部東江軍的兵鋒都是指向遼陽,建虜也投入了主力,但外圍要點的失守,對於整個戰局的發展,依然是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