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關前,硝煙瀰漫,喊聲震天,平遼滅虜的另一個戰場,正在展開激烈的戰鬥。

孔有德的後協,樊化龍的飛飈騎兵團,兩萬多步騎炮混合部隊,正在攻打遼陽的東面門戶——連山關。

連山關是通向遼東都司的重要交通要隘,在天順年以前尚屬自然的“以河為限的隘口”,不是帶有長城建築的“邊關”。

明成化五年,韓斌建十堡和“障塞”拒守這裡,連山關便成為內關。

儘管連山關並不險峻,但和本溪成犄角之勢,卻是遼陽面對遼東之敵的門戶和據點。

特別是東江軍異軍突起,並取得了建州和遼東兩大勝利之後,建虜不得不實施收縮戰略,連山關的地位也空前重要起來。

從鳳城出發,輕取青臺峪堡和通遠堡之後,兩萬餘東江軍便兵臨連山關,並開始了奪取關外陣地的作戰。

換源app】

連山關的守軍,除了三千精銳外,其他六七千人都是動員出來的老頭和少年。

人馬雖然不少於鞍山驛,可戰力卻不敢恭維,更沒有與東江軍廝殺拼人力的底氣和資本。

就連城外的壕溝陣地,也礙於地形地勢的緣故,只有不到兩裡地的縱深。

因為關南便是太子河水系的細河,流經中河、劉家、石哈、摩天嶺、連山關,後經下馬塘入太子河。

也就是說,連山關雖然沒有大縱深的壕溝工事,卻有細河作為屏障,形同更加寬大的護城河。

只不過,東江軍準備充分,又有擅水的將士助戰。在迫擊炮的掩護下,在細河搭設了三道浮橋,一舉渡過細河,佔據了穩固的橋頭堡,並向連山關展開進攻。

轟,轟,轟……上百門迫擊炮毫不客氣地向著連山關內勐烈轟擊,一道道煙霧,一團團火焰,在關內騰空而起。

連山關遭受著勐烈打擊,孔有德指揮著後協將士,衝進壕溝,與建虜展開了激烈的廝殺血戰。

建虜雖然不想與東江軍拼人力,但還想倚仗著近戰肉搏的優勢,利用壕溝能給予對手以大量的殺傷,以此來阻止敵人進攻的計劃。

可惜,開戰之初,建虜便發現,東江軍除了火力強大外,在戰壕內的廝殺,也不比他們差多少。

建虜是希望以一敵二,或者是更高的比例。這樣才能抵消東江軍的兵力優勢,並使東江軍重新評估進攻的戰損,而喪失進攻的慾望。

但別說什麼更高的交換比,連最起碼的一比二的底線,對建虜來說,也是無法達到的奢望。

“炮火的殺傷,抵消了建虜的兇悍,使我軍能夠打出一比一,甚至是更小的傷亡比。”

孔有德舉著望遠鏡,觀察著前方的戰況,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近距離的轟擊,遼東的東江軍各部同樣也使用了拋石機,以及最為簡單易造的炸彈。

拋物線的彈道,正適合對付戰壕,比紅夷大炮還要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