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虜太缺人了,缺兵缺勞力,哪怕男女老少齊上陣,如果戰事不能在一個月內結束,秋收也會大受影響。

農諺有“爭秋奪麥”之說,成熟的麥子不及時收割,碰上下雨,辛苦一年的收成就全泡湯了。

即便為了秋收,多爾袞也要力爭堅持得長久一些。既為大金多積些糧草,更不想便宜了東江軍。

這也註定了東江軍在此時的發動,建虜基本上只能全力應對,不能輕易地撤退,或者說是竄逃。

不得不說,郭大靖與將領們研究商議得已經非常細緻,既考慮到了建虜的心理,也顧及到了現實。

就在建虜緊急調動人馬,迎接這一場出乎他們意料的大戰時,郭大靖率領主力已經從鞍山堡出發,向著六十餘里外的遼陽前進。

換源app】

在鞍山驛和遼陽之間,只有千山算是險要之地,但建虜並未在此構築營寨和陣地,以作為遼陽城的第二道屏障。

原因很簡單,千山雖然峰多山高,卻並不是扼守官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鍵要隘。

而千山最出名的是它以奇峰、巖松、古廟、梨花組成的四大景觀,景色秀麗,四季各異,集寺廟、園林於一山的風景旅遊勝地。

當然,名山大川、遊山玩水不是戰爭年代人們關注的目標,更不是連肚子都吃不飽的百姓的閒情逸致。

“千山號稱: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無處不幽。”方正化瞭望著遠處的山峰林立,甚為期待地說道:“待平遼之戰獲勝,雜家迴轉時,定要好好遊覽一番。”

千山由近千座狀似蓮花的奇峰組成,雖無五嶽之雄峻,卻有千峰之壯美,以獨特的群體英姿,像一幅無窮無盡的天然畫卷,展示在遼東大地上。

千山亦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有人云:“識得關東千山秀,不看五嶽也無悔”。

郭大靖對此也有耳聞,但心思卻不在這裡,只是隨口敷衍道:“聽說千山有幾十座道觀廟宇,千山彌勒大佛最為出名。可惜,郭某不信佛道,與此無緣。”

部隊正在他的身旁鏗鏘前進,旌旗招展,盔甲閃亮,有如一道不可阻擋的鋼鐵洪流。

左協為前鋒,飛虎團為後翼,步騎炮兩萬之眾,將粉碎任何阻止他們前進的障礙。

尚可喜的中協隨後,接著便是在鞍山驛作戰中有所損失的新編協,後隊則是飛豹騎兵團,成為前鋒的堅強後盾。

方正化順著郭大靖的目光,看著威武雄壯的軍隊,也連連頜首,讚道:“東江軍威武,有此雄師,平遼定能大獲全勝。”

郭大靖同樣也是信心滿滿,沒有出奇制勝的策略,就是憑兵力,就是靠火力,一力降十會,對付建虜卻是最為把握穩妥的。

“只要後勤能夠保障,平遼當有七八分勝算。”郭大靖沒有把話說滿,還是有所保留。

方正化呵呵一笑,說道:“毛帥、陳副帥親自督促,後勤保障定無問題。況且,秋收在即,還能從敵區獲得不少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