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蘿蔔一個坑,就是建虜的現狀。哪一個要點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全盤的動搖,甚至是崩潰。

只不過,郭大靖要的最佳結果不是崩潰,而是盡最大可能消滅建虜的有生力量。

所以,在達到這個目的之前,還是要儘量穩住建虜,不使他們過早絕望,不讓他們提前逃跑。

而郭大靖已經看出多爾袞的退意,但受制於其他奴酋的態度,統治根基並不穩固的多爾袞也不能乾綱獨斷。

所以,建虜徹底戰敗的標誌性事件,越晚發生,對於東江軍越有利,越能更多地消滅其人馬。

郭大靖認為遼陽就是建虜是戰是退的分水嶺,也就是標誌性的事件。只要遼陽不失,奴酋就還抱著一絲希望,多爾袞的決策就會受到影響和阻礙。

也就是說,遼陽守得越久,建虜損失越大。當然,是在別的地方,別的戰場。

現在的問題,就看多爾袞的應對。但郭大靖不認為憑他的資歷和威望,能夠做出最有利於建虜的決定。

沉陽,汗宮。

東江軍突然發動的情報,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了多爾袞的桉上,提前一個多月的時間,也同樣出乎了他的意料。

多爾袞立刻召集了親信,對意外的情況進行分析研究,以期得出準確的判斷。

“提前發動?”多鐸作為多爾袞的親弟,還是旗主,地位最高,在多爾袞面前也表現得很是驕橫。

只是略微思索,他便開口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依我看,東江軍的目的恐怕並不在於決戰,而是破壞秋收,使我大金更難擺脫糧草物資缺乏的困境。”

三年平遼的宣傳口號,喊出還沒超過一年。多鐸並不認為東江軍會這麼急迫地展開行動,這與東江軍的利益不符。

顯然,象多鐸這樣有著傳統思維的人不在少數,或者說是主流。不管是漢人,還是建虜,還是那種“養寇自重”的心理。

其實,包括毛文龍在內,很多東江鎮的將領,都有這樣的思維。只不過,在郭大靖的強力引導下,儘快地平遼滅虜才勉強達成了共識。

而奴酋們有這樣的思維和想法,也不意外。

因為他們並不瞭解郭大靖,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郭大靖是穿越而來的靈魂,有著他們無法想象的宏圖大志。

儘管在座的奴酋有幾個是同意多鐸的判斷,但敵人已經開始進攻,不管是什麼目的,總要有所應對,不能全無反應吧?

蘇克薩哈躬身奏道:“奴才贊同多鐸旗主的分析判斷,但也不排除東江軍或有更大的企圖。鞍山驛城小兵少,恐怕難以抵擋敵人。遼陽城,將是重中之重。”

換源app, 同時檢視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多爾袞沉吟著,心中甚是煩躁。傳來急報的不僅是遼南的鞍山驛,還有遼東的本溪,以及遼陽的東面門戶連山關。

敵人多點發動,使得後金的兵力無法調遣出來、機動作戰。

唯一的機動兵團,在遼陽和沉陽之間駐防,在東江軍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也只能先顧遼陽,並防範敵人水師的深入攻襲。

也就是說,後金方面能做出的應對,已經是非常有限。各個要點,哪個也不能棄守,兵力被牢牢地牽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