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靖亦在寧錦大戰時,率兵襲佔鞍山驛,使皇太極匆忙撤兵,解寧錦之危。

如今再臨鞍山驛,算是舊地重遊,但性質已經是完全不同。

四萬多裝備精良、士氣旺盛的東江軍,再不是偷襲騷擾,而是堂堂正正的進攻,以攻克鞍山驛,開啟遼陽的大門。

鞍山驛雖然號稱堅固,但也有其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城堡太小,不能駐守太多的人馬。

建虜雖重視其為遼陽門戶,但也只能駐兵五千,還不全是在堡內。

勒馬於鞍山堡數里處,郭大靖率領眾將各舉望遠鏡,仔細觀察其防禦體系。

顯然,赫圖阿拉的失陷,以及阿濟格在鳳城外的營寨被毀,使建虜意識到東江軍遠端火力的強大。

“壕溝十數道,使城堡在攻城之初,免於我軍遠端火力的打擊。”左協統領劉興治撇了撇嘴,有些不屑地說道:“這是要與我軍在城外廝殺糾纏啊!”

新編協統領何可綱連連頜首,說道:“根據情報,不僅是鞍山堡,遼陽、沉陽的城防也是如此佈置。”

作為遼鎮中最先融入東江鎮的將領,何可綱能得到郭大靖的青睞,不僅在於歷史上的名聲,還在於他的實際表現。

儘管祖大壽在官職上最高,可也正是這一點,他不可能領一協部隊,只能是成為毛文龍、郭大靖的副手。

而祖氏其他人,卻沒有太過突出的人物。郭大靖只能給了他們兩個副協統的名額,也算是對遼鎮的特殊照顧了。

對這樣的安排,祖大壽也無話可說。放眼東江鎮諸將,哪個不是經驗豐富、戰功赫赫,與建虜數番血戰廝殺過。

比較之下,雖然官階差不多,可別忘了,這裡是東江鎮,沒有戰功和名聲,下面的軍官和士兵誰會真心聽服?

在軍隊中,就是以戰功和經驗來評定高下。不論資排輩,不看背景人脈,這樣的氛圍才是蒸蒸日上的團體應該具備的。

不能為了人情而壞了規矩,這是郭大靖的眼光和格局決定的。

東江鎮將要保持長期穩定堅強,將是他征戰天下的基礎,絕不能走“亡也忽焉”的老路。

而此時的祖大壽,主動請纓前往遼東,坐鎮指揮遼東的軍事行動。

其實,這就是隨便找點事兒幹,軍隊的具體行動已經佈署完畢,也不需要他再進行大的調整。

至少他是總兵之職,東江軍將領表面上的請示彙報,還能給他帶來些心理上的安慰。

祖澤潤作為新編協的副協統,雖然沒有插話議論,但卻顯出躍躍欲試的神情。

畢竟,這是他表現的機會。而首戰用新編協,也是基本確定的安排。對於新編協的戰力,他也不得不承認很強,與其他各協並沒有大的差別。

郭大靖終於放下了望遠鏡,露出澹澹的冷笑,轉向何可綱說道:“何將軍,新編協首攻,你去指揮吧!”

“末將遵令。”何可綱馬上躬身施禮,帶著幾名軍官馳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