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朝鮮軍隊的酬功(第3/3頁)
章節報錯
郭大靖雖然有宏圖大志,可也有清醒的認識。在把遼東經營成可靠的物資基地前,他還沒有入主中原的資本。
他雖然崇尚武力,卻並不想對同胞殺個屍山血海,或者說盡量讓華夏子民少些傷害。
軍興前,遼東漢人已有數百萬,現在連解救帶移民,還不到百萬,還沒有達到郭大靖的目標。
足夠的人力,足夠的產出,不管是生產,還是耕種,都要足以支撐郭大靖去征戰天下,這將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五年十年也未必夠。
崔孝一對郭大靖倒是很有信心,說道:“郭帥的經營才能無人能及,重建遼東,五年時間縱然不夠,亦不遠矣!”
停頓了一下,他又笑著說道:“不說別的,便是東江軍將士的待遇,便令我軍士兵羨慕不已。今年春耕種了大面積的土豆,平安北道的百姓在秋後也要感激郭帥的建議。”
朝鮮平安北道今年種植了大量的土豆,很有希望在秋收後緩解糧食的緊張。
不管是誰當朝鮮國王,都沒有改變朝鮮地瘠民窮的狀況,平民百姓的生活依然是貧窮和飢苦的。
封建王朝都是一樣,衣食無憂,甚至是奢侈享受的,只有貴族官僚豪強地主這一類的統治階級。
郭大靖呵呵一笑,說道:“貴軍將士浴血廝殺,與我軍共滅建虜,便該享受同樣的待遇。如果他們願意,本帥這裡便能安排妥當。比如,按照貴軍參戰的人數,發放酬功券,戰後由東江鎮進行兌現。”
東江鎮對於將士的優待,主要體現在田地和賦稅上。這不光在國內是絕無僅有,朝鮮軍民也同樣不敢有這樣的奢望。
郭大靖康慨地給予,一是提振朝鮮軍隊計程車氣,其次也是為重建遼東爭取勞動力。
在後世,有一種勞務輸出,就是提供田地,借外國的勞力來進行耕種開發。
或者可以看成由朝鮮人來承包土地,交納的賦稅雖然少,但也不是沒有。田地則得到了充分利用,不至荒蕪。
郭大靖敢於這樣做的底氣,便是以目前的遼東為基地,不斷地開疆拓土,土地數量的增長,使他不會擔心不敷分配使用。
只不過,崔孝一等人聽到郭大靖的承諾,都露出了訝異的神色。一是沒想到他會如此康慨,二是朝鮮軍人在異國耕種,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其實,當時還沒有國籍法這個東東。在鴨綠江兩岸,遼人與朝鮮人越界生活,也不算多麼嚴重的事情。
朝鮮的土地同樣兼併嚴重,老百姓想要擁有自己的田地,或者說作為佃戶能少交租稅,可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崔孝一轉念一想,也明白了這其中有著很靈活的操作空間,也會受到參戰的朝鮮軍人的歡迎。
所謂的酬功券,顯然是對券不對人。朝鮮軍人可以讓家人,或親戚朋友持券領地耕種;而此戰傷殘或陣亡的將士,也可以將其視為東江鎮的撫卹。
“多謝郭帥隆情厚意。”崔孝一想明白了,拱手致謝,說道:“崔某定將此好訊息儘快曉諭全軍,我軍將士也必然歡欣鼓舞,士氣大振。”
郭大靖微笑頜首,說道:“只是一點點力所能及的感謝,不足掛齒。”
停頓了一下,他又提醒道:“此事本帥會給林將軍寫去書信,說明本意。避免貴國某些官員不解其意,反倒給林將軍、崔將軍帶來麻煩。”
“郭帥想得周到。”崔孝一拱了拱手,說道:“崔某在此謝過。”
郭大靖揭過此事,又與朝鮮將領們商議了作戰的其他事宜,方才結束了會見。
發放酬功券的事情,開啟了郭大靖的思路。對於發放的數量,他將給朝鮮軍隊兩萬張。
也就是說,林慶業、崔孝一等將領,手中會多出七八千張酬功券。不管是送給親人朋友,還是自家使用,都是郭大靖對他們表示的感謝。
以權謀私,吃回扣,管他怎麼說,怎麼定義。郭大靖還是認為,對於交好這些朝鮮將領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