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各樣的想法和考慮,說明眾將對於招降納叛的政策又加深了了解。相信他們在遇到實際情況時,也會有更好的應對之策。

軍事會議結束後,郭大靖又單獨留下朝鮮義軍的將領,與他們進行了深入了交談。

在毛文龍和郭大靖的建議下,朝廷終於對朝鮮王室下旨,要求他們廢除與後金的兄弟之盟。

說白了,到這個時候,朝鮮就沒有左右逢源的選擇,只能選邊站了。

好在形勢已經大變,東江軍已經穩佔上風,建虜卻如風中殘燭。恐怕就算明廷不加逼迫,朝鮮王室也會在朝堂風向的改變下,做出比較明智的決定。

在沉氏等親明仇虜派的努力下,林慶業被委以重任,號徵虜大將軍,主持出軍助戰的事宜。

崔孝一、金重國等將領,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率軍進入遼東,參與到與建虜的大決戰之中。

也正是這一萬兩千朝鮮軍隊在遼東助戰,使得郭大靖能夠雙管齊下,同時開打兩場殲滅戰。

“郭帥實在是客氣了。”崔孝一對於郭大靖的感謝,卻是委婉相拒,誠摯地說道:“要感謝的是我們,是郭帥給了我等報答大明再造之恩,向建虜報深仇大恨的機會。”

對於林慶業和崔孝一來說,這確實不是虛情假意,而是真情實義。

歷史上,林慶業為大明而戰,直到南明時期,才被俘身死,不知羞死了多少漢軍降將。

崔孝一則在崇禎陵前自盡,更讓那些大明高官無地自容。

還有一句話,崔孝一沒好意思說。那就是在東江軍的幫助下,朝鮮終於有了一支敢與建虜叫板的軍隊,這是國家之福,百姓之幸。

郭大靖微笑頜首,說道:“崔將軍及諸位將領的誠摯忠義,郭某是極為欽佩的。在丁卯胡亂時,郭某有幸與諸位並肩作戰;此番平遼滅虜,又與諸位共赴沙場,解決中朝兩國所面對的最兇惡的敵人,亦是三生有幸。”

數年前,郭大靖還是個小旗官,在丁卯胡亂時嶄露頭角。現在,他已是東江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令人頓生感慨。

“所謂時勢造英雄,可金某看來,卻是英雄造時勢。”金重國並不是恭維地說著真心話,“郭帥便是如此的英雄。”

眾將紛紛附和,與郭大靖算是友軍關係,也甚是相熟,多數還見證了郭大靖從小旗官到大帥的崛起。

郭大靖謙遜了幾句,便詢問起朝鮮軍隊的情況,還需要哪些武器裝備,以及其它的物資。

林慶業所訓練武裝的不到兩萬的軍隊,在武器裝備和戰術打法上已經與東江軍並軌,只有火炮數量存在著差距。

這不算大問題,補上一百多門迫擊炮,並提供相關的彈藥物資。朝鮮義軍又是與特戰營共同作戰,就更把握了。

“大明朝廷對東江鎮寄予厚望,也給予了極為寬鬆優厚的條件。”崔孝一不掩羨慕地說道:“平遼之後,遼東五年的治理權,使得政策可以延續,軍民沒有後顧之憂。”

對於朝廷,更準確的說是從崇禎皇帝的角度,平遼就是平遼,把原來的遼東之地光復,也就達到了目標。

急功近利的皇帝,沒有戰略目光長遠規劃的朝堂諸公,根本沒有重建遼東的計劃,有也是老一套,效果可想而知。

即便是有計劃,重建所需的資金和物資呢,朝廷根本拿不出來。

所以,與其說朝廷給東江鎮寬鬆的治理權,倒不如說是把沉重的負擔甩掉。

甩掉的負擔不僅是重建遼東,安撫黎民,還有鉅額的遼餉,這才是要把財政壓得崩潰的關鍵因素。

至於平遼之後,朝廷還收不收遼餉,或是變換個名義,繼續壓榨百姓,就看朝廷的良心了。

郭大靖當著朝鮮義士的面兒,卻不能對大明朝廷過多微詞。他們都是在封建禮教中培養成長起來的,對於忠義,和郭大靖的理解完全不同。

“遼東重建,任重而道遠,需要巨量的錢財物資,以及龐大的人口。”郭大靖沉聲說道:“五年時間,卻是未必夠,也未必能見到太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