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移民的希望(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古代一個勞力能種多少畝田地,還真不好準確地確定。如果是精耕細作,再有耕牛助力的話,二十畝差不多就是極限。
可要算上輪耕休耕,以及粗放經營的話,一百畝也行。只不過,畝產量會大幅下降。
對於新來的移民來說,第一年還不敢放開手腳,即便是賦稅很低,也是量力而行,比較保守。
妻子繼續問道:“除了繳納一成收穫,就沒別的捐稅了吧?”
“沒有了。”高嘉亮喜色滿臉,說道:“好好幹上一年,只要老天爺開眼,咱們也就能緩過勁兒來。”
“到了第二年,賦稅是兩成;第三年就是三成,往後就不再變了。今年的農具、種子都是官府給,後兩年耕種的田地不能少於今年,用多交的賦稅來頂。”
高嘉亮扳著手指盤算著,很是興奮,“這個收成呢,不是按個人家的,而是平均的。種什麼,官府也規定了,只有幾畝地想種什麼種什麼。我想……”
妻子微笑著,連連點頭,心中也敞亮起來。
現在雖然有吃有喝,可終究不是長遠之計。有了自己的田地,那才是一輩子的生計。不說發家致富,至少能吃飽肚皮,就讓人心滿意足了。
“不會再打仗吧?”妻子趁著丈夫話間的停頓,問出了最後的擔心。
高嘉亮呵呵笑了,說道:“東江軍又打勝仗了,三萬多建虜被消滅,光人頭就有好幾船,運到京城去了。咱們去的地方,肯定太平。”
其實,擔心還是有的,但高嘉亮卻不能說出來,讓妻子擔驚受怕。
既然已經到了這裡,那就聽天由命,隨遇而安吧!就算有戰亂的擔心,在內地不也一樣。好歹這裡能吃上飯,有田地耕種,生活有奔頭。
房門一開,小丫頭帶著寒氣跑了進來。高嘉亮趕忙關緊房門,把女兒抱到炕上,伸手給她捂著冰涼的小手的臉蛋。
小丫頭臉凍得紅紅的,可神情卻是歡快的,笑個不停。這個年齡,除了吃飯,就是玩耍,心思最單純的時期。
“咱們要搬新家了,有大房子、大院子。”高嘉亮把這個喜訊又分享給女兒,只想多聽女兒發出的清脆笑聲。
“是嗎?”小丫頭揚起小腦袋,咧著小嘴想了想,問道:“有咱家以前的房子大嘛,院子裡有棗樹嘛?”
高嘉亮心中一酸,輕撫著女兒的頭,沉聲說道:“想要大房子,咱們以後蓋。想要棗樹,咱們也種上。”
小丫頭咯咯笑了起來,說道:“還要一條小狗,等長大了,我還管它叫大黃。”
“好,好。”高嘉亮用力點著頭,滿口答應著,“今年要是年景好,明年就給你弄條小狗。”
曾經的家,曾經的狗,雖然已經遠隔千里,但還記在心中。
只不過,既然已經選擇紮根遼東,遙遠的家是回不去了,只能把這個新家逐漸改造舊家的模樣。
對於背井離鄉的百姓來說,一切都是為了生活,或者說是為了活著。可就這麼一個最基本、最簡單的要求,在很多時候都是一種奢望。
千辛萬苦來到遼東的移民,算是逃脫了苦海,又有了生活,甚至是富裕起來的希望。
而在內地,還有千千萬萬的難民,或是無目的地逃荒,或是向著保定、天津、秦皇島前進,那裡有著生的希望,如同暗夜中的光亮。
大捷的訊息再次傳開,老百姓卻少了很多的歡欣鼓舞。不是不高興,而是有些被不斷的勝利給麻木了。
在他們看來,曾經兇悍難敵的建虜,已經被東江鎮完全壓制,滅亡可期。
三年平遼,這樣的戰績才象是要平遼的樣子。至於那位要五年平遼的袁督師,已經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東江軍取得的勝利越大越多,越是襯托出袁督師的愚蠢,越是顯出遼鎮的無能。
“不復以遼事為慮,邊關不復聞警!”自遵化大捷,直到現在的遼東大勝,這句話終於成了朝野的共識。
老百姓不再欣喜若狂,卻不代表他們不關心遼東戰事。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都需要振奮民心士氣,都需要能穩定人心和社會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