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祖大壽到遼南,對倭貿易(第3/3頁)
章節報錯
地盤大了,遼東的特產也多了,吸引了更多的商賈前來貿易。而林家與倭商、朝商的貿易,也愈發穩定發展。
此時的郭大靖,便拿著書信在思考權衡,有關把大連或旅順,建成國際商貿口岸的事情。
書信是抵達大連港的小林浩一寫來的,從倭國經朝鮮,再到遼東的商路已經開拓出來,林家和藤野英提供的絲綢、生絲、瓷器等貨源,也日益穩定。
小林浩一便希望能在遼東也有一處固定的通商口岸,類似於壕鏡、廈門、月港那樣的官方性質的。
「有沒有朝廷的官文許可,很重要嗎?」郭大靖有些疑惑,轉頭看著林家在大連常駐的羅掌櫃,「買賣能做不就成了,這個倭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羅掌櫃笑了笑,躬身道:「回郭帥,依小的來看,這個倭商是想在倭國的大人物那裡證明什麼?畢竟,現在商路雖開,卻象是在走私。」
德川幕府掌權後,改變了豐臣秀吉的對外侵略政策,對周邊國家都採取了積極示好的友好外交。
特別是對於明朝,德川幕府想盡辦法想與明朝建立冊封關係,恢復勘合貿易,迴歸以明朝為主的朝貢體系,併為此做了許多努力。
萬曆二十七年,日本政府為了嚮明朝表達示好的誠意,將人質河應朝、汪洋以及他們的家丁交還給駐朝將領茅國器。
第二年,日本使者又交還三年前往日本為質的明朝將官陳文棟、王建功等人,並提交議和書信。
萬曆三十四年,德川家康授意島津義久致書給琉球王尚寧,讓其幫忙在明朝和日本間從中斡旋。
書中提到「中華與日本不通商舶者,三十餘年於今矣。我將軍憂之之餘,欲使家久與貴國相談,而年年來商舶於貴國,而大明與日本商賈通貨財之有無。」
萬曆三十八年,本多正純受德川家康旨意,致書福建總督陳子貞。這封書信雖然名義上是寫給福建總督,其實真正的目的是給明朝皇帝看的。
在書信中凡是涉及「明」、「中華」的地方都空一字,甚至寫「大明天子」時是另起一行,稱日本卻為「邦」、「蕞爾小國」,表示足夠的謙卑。
除此之外,德川幕府還透過琉球和朝鮮,希望二國能從中調和,恢復與大明的勘合貿易。
「幕府大將軍現在是德川秀忠,只是第二代。」郭大靖若有所思,摸著下巴,緩緩說道:「有關倭國的情況,羅掌櫃還知道些別的嗎?」
羅掌櫃想了想,說道:「在與倭商的閒聊中,聽說了一些事情,也不知有用沒用。」
郭大靖笑了笑,說道:「羅掌櫃儘管說來,咱們也權當是閒聊了。」
羅掌櫃稍微放鬆下來,說道:「聽說德川幕府加強了江戶城的安全,增築了要寨,修建了江戶城的外郭、石牆、護城河等……」
「江戶城的修建,德川幕府要各地大名出人出錢,可各地大名所住的城堡,不管多破舊,甚至只是加固一下,德川幕府都一律不準。有些大名所住的城堡是越來越差,令人好笑……」
郭大靖輕輕頜首,心中產生了一定的猜測。
德川幕府統一日本的時間還不算長,統治可能還不算穩固,才會加強江戶城的防禦設施。
也就是說,對於各地大名的防範,德川幕府還是很警惕,很關注的。
作為一個新生的政府,德川幕府不僅需要國內各個階層的支援,還需要國際環境的穩定,才能夠真正的確定其統治地位。
可能與朝鮮的仁祖一樣,德川幕府也需要樹立作為統治者的正統性。尋求與明朝建立直接的貿易關係,可能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另外的原因也有,一來倭國確實需要大明的商品,最主要的就是生絲和絲綢;其次則是開採出更多的銀子,有錢有底氣,就想著買買買。
雖說要讓朝廷同意與倭國正式通商,有些困難,但也並不是沒有希望。只不過,這恐怕會與要壟斷對倭貿易的鄭氏集團產生衝突。
郭大靖眯了下眼睛,又陷入到久久的沉思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