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急性子皇帝,混戰(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戰將臨,主帥鎮定自若,將士們也不會恐懼緊張。相反,畏敵如虎的將領,也不會帶出敢戰的部隊。
俗話說:皇帝不急太監急。郭大靖這邊睡得安穩,是因為有信心,有底氣,有勝利的把握。
而在京師,在皇宮內,崇禎卻又生出了焦慮,產生了猜疑,連批閱奏疏時,都得顯出心中的煩躁。
在建虜有可能在遼東發動進攻時,毛文龍便上了奏疏,通報了這一情況。本意是想讓皇帝知道這件事,併為進一步吞併遼鎮而鋪墊。
但毛文龍顯然還是不夠了解崇禎,這位皇帝的多疑猜忌、反覆無常,可是最大的性格缺陷。
袁崇煥忽悠“五年平遼”,結果不到一年,建虜便打到了京城之下;東江鎮承諾“三年平遼”,建虜卻可能攻打朝鮮,難道朕又被騙了?
崇禎可謂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袁崇煥對他的傷害實在是太大,導致他的心理都有了扭曲。
“若有遼東的奏疏和戰報,即刻上呈。”崇禎又批完了一份奏疏,轉頭對著王承恩吩咐道:“特別是東江鎮的,不得有絲毫延誤。”
“奴婢遵旨。”王承恩自是知道皇爺近幾日為何心情不愉,心中也不由得吐槽:三年平遼呢,這還過完正月,就又開始了懷疑。
崇禎輕揉著太陽穴,靠在龍椅裡,象是自言自語,又象在徵詢意見,緩緩說道:“如果寧遠的守軍能夠全部歸併東江鎮,應該能把建奴牢牢控制在遼沉地區吧?”
王承恩瞭解皇爺的脾氣稟性,知道自建虜圍攻京師後,對於臣子的信任,已經降到了最低。
所以,很多決策都是崇禎先定下來,走內閣只不過是個程式。
既然說出口,可見崇禎的心意基本已經確定,只想聽聽好話,證明自己的英明正確罷了。
斟酌了下字辭,王承恩小心地回答道:“東江鎮缺乏騎兵,毛文龍在奏疏中也提到,若有三萬鐵騎,便可展開平遼決戰。”
關寧鐵騎嘛,肯定是相當數量的騎兵。既然在寧遠毫無作用,就歸併到東江鎮,為早日平遼作貢獻吧!
“毛文龍想盡量平穩地把遼鎮調到遼南,卻是過於拖沓膽小了。”崇禎眼中閃過幾分冷寒,“斷絕糧餉,他們只能聽命而行,難道還敢反叛不成?”
這個——也保不準啊!王承恩張了張嘴巴,終是沒說出相反的話來。
皇爺,咱別衝動行不?建虜還在城下時,你就把袁崇煥給抓了下獄,關寧軍東潰的主要原因便是這個。
現在,東江鎮自有計劃,您就別亂插手胡搞了。遼鎮不敢反叛,這是誰告訴您的,坐在深宮想當然嘛?
“收並遼鎮後,東江鎮就差不多有了三萬鐵騎,平遼也指日可待。”崇禎還沉浸在自己的思維當中,並深以為然,“朕再下旨,把寧遠防務交給東江鎮。”
現在調動遼鎮人馬,並沒有正式取消遼鎮,還給遼鎮留了個寧遠。如果把寧遠防務也轉到東江鎮,遼鎮就無立足之地。
在崇禎看來,遼鎮就是靡費糧餉,毫無用處。東江鎮使用強硬手段,不怕遼鎮不屈服。
三年平遼雖然很令崇禎感到振奮和期待,但能更快地實現目標,豈不是更好?
毛文龍也陳述了東江鎮面臨的困難,一是騎兵不足,二是糧餉物資,三是人口數量。
後兩個困難,崇禎已經提供了盡力的幫助,這第一個困難,收並遼鎮後也差不多能夠解決。
條件滿足了,你就別想著拖延,趕緊平定遼東;就算是沒有條件,崇禎也不會聽你分說,想怎麼幹還怎麼幹。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他可沒少幹。比如逼迫滿桂等人率兵出戰,導致滿桂、孫祖壽等總兵戰死,人馬損失慘重;還有孫傳庭,也是被崇禎催命催死的。
崇禎就是這樣的人,急性子,別看同意了“三年平遼”,可還是會疑神疑鬼,時時催逼。
“皇爺英明。”王承恩躬身恭維,諂笑著說道:“以東江軍的戰力,有個幾千人就能將寧遠守得固若金湯。遼鎮人馬再經毛文龍訓練整頓,也能脫胎換骨。”
崇禎微笑頜首,一副智珠在握、捨我其誰的得意模樣,沉聲說道:“毛文龍已顯暮氣,郭大靖卻是年輕氣盛,可以大用。”
沉吟了一下,他補充道:“若此次作戰能夠獲勝,朕要重重賞賜。還要讓他明白,平遼之後,朕不吝公侯之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