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建虜的奮力掙扎(第2/3頁)
章節報錯
希福開口奏道:“奴才以為,東征部隊在鳳城應留有重兵防守,與連山關互相呼應。而對於敵人踞守的城池,若防守嚴密,便繞而不攻。若敵出擊,便正可消滅其於野外。”
李永芳也表示贊同,奏道:“臣附議。”
其實,發動這次遼東作戰,除了多爾袞想要一場勝利增加威望以外,對於建虜的長期堅持,也是相當重要。
今年的收成算是不錯,但經歷了遵化慘敗和建州大敗,在兵力和人口上都損失嚴重。
如果想要維持戰線,與越來越強大的東江軍對峙,就需要保持相當數量的兵力。
而兵力不能削減,且要維持備戰的狀態,就意味著勞力的大幅減少。無人耕種生產的話,建虜不戰自敗。
正因為如此,李永芳、希福等人才同意進攻遼東的作戰計劃。如果能擄掠數萬人口,彌補建州之敗的損失,才能夠維持一支相當數量的常備軍。
戰略上的被動,整體實力上的衰弱,在表面上,或是外人可能看得不是那麼清楚。也只有自己才明白,處處捉襟見肘,處處難以支應。
或許,最瞭解自己的就是敵人,就是對手。
多爾袞時時會這樣想,自從東江鎮公開宣稱“三年平遼”之後,他就更震驚對手的洞悉和判斷力。
如果頹勢難挽,面對敵人的不斷壓縮推進,多爾袞確信是很難堅持三年的,儘管他平常都表現得鎮定自若、信心滿滿。
“既然沒有意見,那便如此佈置,按期發動吧!”多爾袞面色嚴肅地說道:“如今的形勢,爾等都很清楚。不戰就是坐以待斃,若是再敗,更加不堪設想。”
眾人躬身施禮,紛紛退了出去。
多爾袞收起了那副人前的姿態,向後靠進椅子,微閉上眼睛,長長地嘆了口氣。
如今的形勢,比老奴剛死、皇太極初繼位時還要難過,甚至可以說是最危機的時期。
那個時候,不過是四方封鎖、物資貴乏。但不管是遼西的明軍,還是僻處海島的東江鎮,抑或是朝鮮和察哈爾部,都沒有發起主動進攻的實力。
也正因如此,皇太極才能先擊察哈爾,再徵朝鮮,打破四方封鎖的困局。
在多爾袞看來,他會比皇太極做得更好,因為這些都沒有太大的難度。甚至於,在征伐朝鮮的時候,還遭到了東江鎮的奮力抵抗,損失不小。
但現在,多爾袞面臨的是地獄難度的困難,只是東江鎮,已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儘管林丹汗再次被他派出精騎逐出故地,但作用極其有限。察哈爾部依然在薊鎮、宣大邊外活動,依舊能封鎖後金與明國走私商人的聯絡。
至於朝鮮,雖然還未撕毀盟約,但在實際上,已經斷絕了通商,使得建虜獲取物資的渠道幾乎完全斷絕。
嗯,還有一條渠道能夠獲得象絲綢、棉布之類的商貨,那就是透過蒙古人與東江鎮的馬市交易。
多爾袞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但卻沒有加以制止。因為,他們也能從中得到些物資。
只不過,東江鎮這邊限制得很嚴,後金從中得到的並不多。但少歸少,總比沒有強。
多爾袞也知道這是飲鳩止渴,相比於絲綢棉布,戰馬牲畜對於東江軍的實力更有提升作用,更有戰略價值。
但他也知道,不僅後金需要這些物資,蒙古人也需要。如果強行禁止,勢必引起蒙古人的不滿。
再說,想禁止也很難。盤錦不行,還有錦州。沿海那麼長,東江鎮總能找到與蒙古人交易的地點。到那個時候,後金想從中分潤,都不可能了。
輕撫著額頭,多爾袞感覺壓力重重,直覺得前途暗澹,可冥思苦想,卻又找不到解決之道。
就現在而言,東江鎮即便是得不到明廷的支援,也能長期與建虜抗衡,並佔據上風。
所以,除非是東江軍內亂,或者起了異心,不想與建虜死戰到底。就象李成梁那樣,養寇自重,才可能減輕對後金的壓力。
但現在看起來,東江鎮根本沒有這樣做的跡象。特別是後金與毛文龍、郭大靖等東江諸將的仇恨,那可不是能夠輕易化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