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剿撫側重之爭(第3/3頁)
章節報錯
“若使剿脅而撫渠,已降復叛而亦撫,陽降陰叛而亦撫,則撫既滋玩,剿必不威,賊之蕩平無日矣......”
這兩位大臣說得很中肯,儘管楊鶴主撫失敗,不應該以撫廢剿。但也不要走極端,完全廢除招撫的手段。
對乞降的賊冠首領可以招撫,對於頑固脅從也應該堅決剿滅,降而復叛的不可繼續招撫。
只有剿撫結合,才能更快地平定民亂。過於強硬,全部剿殺的話,絕了賊寇的生路,使其困獸死鬥,對平定民亂不利。
崇禎沉思良久,又拿過洪承疇的奏疏,仔細閱看了一遍。
再次細讀,崇禎從洪承疇的措辭中也品出了深含的意味。洪承疇的強硬是唯恐步楊鶴之後塵,但也委婉地提出強自寓撫,而實以剿堅撫的意味。
“終究還是難以確定朝廷的側重點是剿還是撫,洪承疇才因楊鶴獲罪,而一味剿殺,唯恐步其後塵。”
崇禎明白過來,知道自己的態度應該明確,才能夠讓前線將領貫徹實施。
思慮半晌,崇禎在原來的回覆後又補充道:“督臣洪承疇可佈告遠近,使陷沒之城邑速復。著名之賊首必誅,其餘黨之能殺賊自效或赤身歸命者,仍許以不死。”
對待起義軍,所採取的措施仍然是剿撫並用,崇禎終於給前線將領定下了比較明確的政策。
儘管如此,崇禎對楊鶴卻沒有寬恕之意。但現在嚴厲處置也似乎不妥,給人一種因撫獲罪印象。
先關在監獄裡,過一段時間再說吧!
崇禎眼中閃過幾分寒意,對於辜負自己的臣子,自袁崇煥之後,他是愈發痛恨。
“皇爺,該用早膳了。”王承恩趁著崇禎停頓下來的空當,上前躬身奏道。
崇禎甩開思緒,點了點頭,起身走到旁邊的桌旁,看著桌上的飯菜,臉色不由得沉了下來。
王承恩多機靈,馬上就猜出究竟,趕忙解釋道:“皇后千歲說皇爺勤於朝政,龍體要緊,後宮妃嬪減膳即可。”
崇禎不僅勤政,還很節儉,都是缺錢鬧的。他已經停了江南織造,又要減膳撤樂,還要群臣都勤儉節約。
據明史所載,崇禎還經常穿補丁衣服,可謂是“裡三年外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可節儉救不了大明,崇禎到底還是不明白,如果老百姓有一口吃的,哪怕是吃糠咽菜,也不會揭竿而起。更不會關心皇帝是不是花天酒地、奢糜無度。
“當其時民莫苦於橫徵,率空言而無指實。朝廷好負人,亟則引咎,緩則反汗,愚夫習而知之……”
《國榷》中談遷說及崇禎,便認為崇禎的減膳撤樂,“屏金銀,用銅錫木器”,並“命文武諸臣各省約”,純是沽名釣譽。
而從崇禎的幾份罪己詔的內容來看,對於民眾之苦,以及百姓揭竿而起的原因,可謂是洞若觀火,可卻並沒有改進惠民的政策。
準確地說,崇禎明知道哪裡錯了,哪裡有問題,可卻沒有那個魄力興利除弊,只能在口頭上申說其愛民之心,痛悔之情。
有用嗎,真的是一點用都沒有。自我批評越是深刻,就更彰顯崇禎對於民眾的苦難是漠視而冷酷的。
聽到是皇后的安排,崇禎臉色稍霽,擺了擺手,說道:“便是皇后所定,減膳也是不能更改的。今日暫且作罷,便從明日開始吧!”
“奴婢遵旨。”王承恩有些無奈地躬身應著。
崇禎坐下用膳,卻還有些心不在焉,對王承恩吩咐道:“遼東但有軍情,不管何時,立刻稟奏,不得遲延。”
方正化已經上奏皇帝,是建虜有可能發動作戰的情報。
而建虜的威脅,絕對要大於亂民賊寇,崇禎一直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才非常關注,不希望三年平遼會出現什麼意外。
崇禎還不知道,就在他用膳的時候,最新的敵情剛剛送到郭大靖手中,一場大戰拉開了序幕。
對於要三年平遼的東江軍來說,影響是有的。但卻並不是負面的,而是有可能加快這一程序的好時機。
看\逆天換明\就\記\住\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