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剿撫側重之爭(第2/3頁)
章節報錯
多長時間了,好象從家鄉逃難出來,就沒再見過妻兒的笑容。
高嘉亮一時有些失神,想到路上的種種艱辛,眼睛有些發酸,趕緊低頭喝粥,掩飾了過去。
…………………
京城,皇宮。
睡得比狗晚,醒得比雞還早的崇禎皇帝,此時已經坐在乾清宮,開始批閱奏疏和題本。
如果論勤勉,崇禎絕對是古代帝王中數一數二的存在。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廢寢忘食。
但面對天災人禍和連年戰亂,崇禎再怎麼勤勉,但路子錯了,卻是國勢日衰,越搞越壞。
西北民亂再次嚴重起來,王嘉胤稱王、設官,所部發展到三萬多人,轉戰於陝西、山西、甘肅等地,聲勢浩大。
至此,三邊總督楊鶴的剿撫之策宣告失敗,已獲罪入獄,延綏巡撫洪承疇接手平亂,貫徹崇禎速奏蕩平的意圖,開始了以剿為主的手段進行鎮壓。
“三年六月,王嘉胤陷黃莆川、清水二營,據守府谷。洪承疇、杜文煥圍之,大敗王嘉胤。”
“三年八月,洪承疇與杜文煥於孤山堡大破王嘉胤。”
“崇禎三年九月,洪承疇與陝西巡撫李應期定計誅殺已經投降的王左褂及其部下。”
可以看出,洪承疇的剿賊策略已與楊鶴大不相同。對於降將降兵,也會視具體情況,來決定是留是殺。
同時,已經調入關內的曹文詔被封為延綏東路副總兵,率兵前往西北,聽命於洪承疇,剿殺起義軍。
崇禎看著奏疏,那是陝西參政劉應遇所寫,回答皇帝對於殺降的問詢,“王左褂雖降仍掠,不得已而戮之以示警……”
沉思良久,崇禎提起硃筆,回覆道:“
賊勢猖獗,招撫為非,殺之良是。”
從以招撫為主,轉為剿殺,崇禎的態度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民亂擴大蔓延,使其煩不勝煩。也因為楊鶴招撫後的神一魁卻搶掠如故,甚至降而復叛、反覆無常,激怒了皇帝。
其實,楊鶴將重心放在招撫之上,在農民起義軍尚沒有壯大的時期,也不算失策。
降而復叛的主要原因是明廷無力承擔數量巨大的善後款項,老百姓吃不飽,只能再次起義,導致了招撫之策的徹底失敗。
說到底,還是錢糧的問題。有錢糧,老百姓不會造反;有錢糧,已經被招降的起義軍,也不會復叛。
崇禎又拿起了洪承疇的奏疏,閱看著,皺起了眉頭。
“……大荒已歷三載,群盜紛起,衛邊營堡與臨邊州縣,飢寒徹骨,所在思變,危迫情形,從來所無。臣首聯人心,次討軍,實拮据……”
洪承疇是訴苦要錢的,但還是保證全力剿寇,並請求皇帝能夠暫從寬宥。
提到錢,是崇禎心中最敏感,也是最為難的事情。
崇禎皺眉思索了半晌,給洪承疇寫了回覆,答應拔調一批糧餉。至於夠不夠,他卻是沒有辦法。
加徵遼餉已經決定下來,但要收上來,卻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對此,崇禎也是無可奈何。
幸好,遼東那邊有東江鎮,已經壓制住了建虜,平遼指日可待,終是要除了這心腹大患。
下面的奏疏是群臣所上,自楊鶴獲罪後,各大臣皆上奏主撫之弊端。就連洪承疇也是忐忑不安,唯恐“剿撫失策”而步其後塵。
是以剿為主,還是剿撫並重,抑或是先剿後撫,朝廷並未有定論。其實,這個問題還是要看所面對的起義軍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御史吳生上奏:“招安之弊載在史冊,今宜以先剿後撫為定策。如果投戈棄甲,則剿之中亦可撫。如或狡詐復逞,聚掠不散,則撫之時,亦自有剿之用。”
兵部侍郎熊明遇上奏:“秦中諸寇,曏者明旨原許剿撫並行,固謂剿其渠魁,撫其脅從,與夫渠魁乞降亦從撫、脅從負固亦從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