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對崇禎的擔心(第1/3頁)
章節報錯
東江軍的戰鬥意志一直強於遼鎮,主要的原因之前也提到過,那就是對建虜毀家殺親的仇恨。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仇恨很可能會澹薄,甚至會被其它的感情和困難所取代。
所以,保證將士們衣食無憂,並惠及親人,從而生出強烈的保家衛國的信念,便是郭大靖在這幾年中努力去做的工作。
糧餉充足,甲精兵利,要打勝仗其實也並不算難。
特別是從郭大靖的思維,並不崇尚什麼奇謀妙策,就是火力至上,用實力進行碾壓的的作戰模式。
現在很象後世的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之後,翻身的農民踴躍參軍,成為了扭轉戰局的關鍵。
目前的東江鎮地盤上,所施行的政策,與之有著相似的效果。
大量被收復的土地分到百姓手中,再輔以無息貸款等優惠方式,使得百姓們在戰亂未息的情況下,卻能享受到比以往更好的生活。
在古代,土地的作用就是這般巨大,是老百姓最為認可的生產資料,是賴以養家湖口的最重要的手段。
有了土地,便與當兵拿餉吃糧有了本質上的不同。
吃餉糧的話,人死了,除了有可能的微薄撫卹外,親人卻再也拿不到糧餉了。分給土地則不同,家人可以長久地依靠耕種生活。
東江鎮的百姓每家差不多有個十畝,甚至是五六十畝,還有百多畝的。
如果按照土地的價值,等於是東江鎮給每家每戶發放了幾十兩銀子。而且,土地是可以迴圈利用的,只要勤快耕種,便是能持續產出的穩定營生。
老百姓有了田地,除非逼不得已,是不會出賣的。畢竟,那是終生的職業,是可以傳諸子孫的產業。
而那些地主豪富士紳,家有良田萬畝,很少是透過正常手段得來的。巧取豪奪,勾結官府,那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所以,東江鎮的土地是禁止買賣的,儘管在平遼之後,土地將會爆發式增長。
未雨綢繆,東江鎮把土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相當於土地國有化。百姓想種,只要申領就基本能夠透過,只要不撂荒,就基本不會收回。
遼鎮官兵在瞭解到東江鎮的優軍惠民政策後,不動心是不可能的。當然,這對於底層官兵的誘惑力最大。
能夠達到這個目的也就夠了,反正郭大靖也看不上遼鎮的將領。至少,在改造之前,對誰也不敢放心使用。
此時,郭大靖已經收到了快船報信兒,有些如釋重負的感覺。
不管接下來的計劃是否順利,一下子增加了萬餘人馬,對於推進平遼程序,還是非常有利的。
“老劉,辛苦一下,明天代某去海邊迎接遼鎮諸將。”郭大靖放下書信,對著暫時在蓋州衛休整的劉興祚說道:“帶著你的飛騎營,把戰馬也接收過來。”
劉興祚眼中閃過精光,期盼地問道:“多少戰馬?有一萬,還是七八千。”
郭大靖笑了笑,說道:“一共是七千六百九十三匹,祖大壽哪裡捨得一下子就給萬匹。”
在寧遠的遼鎮官兵有三萬左右,祖大壽說只有兩萬三四千匹戰馬。如果不是糧草被卡著,估計連兩萬都不捨得報,更不會給七千多匹。
想來,這七千多匹戰馬,在質量上也不會是最好的。但對郭大靖等人來說,卻是令人欣喜的收穫。
經過朝廷的調拔,以及與蒙古人的交易,飛騎營目前已經擴充到一萬三千多,加上這批戰馬,差不多就能擴充到兩萬。
質量好的給飛騎,差一些的則擴充槍騎,後勤輜重的運輸,也需要大量的騾馬。在東江鎮這裡,大牲畜是供不應求,絕不會嫌多的。
其實,郭大靖在欣喜之餘,也對祖大壽產生了更多的怨忿。如此自私、不知好歹,難道不知道將來的命運是握在東江軍手中嗎?
如果全力配合,郭大靖願意給祖氏家族一個體面的結果,東江軍中的軍官,也會給祖家人留一席之地。
可現在,祖大壽的故意敷衍拖延,激怒了郭大靖。他已經更改了計劃,再抽掉一萬多人馬後,便卡住寧遠駐軍的糧餉,徹底打掉祖家這個遼東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