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小額助農貸款,倭商到來(第3/3頁)
章節報錯
聽完了趙師傅的講述,郭大靖很爽快地答應過問,並幫助解決。
對於郭大靖來說,解決這件事情只是舉手之勞。但對於老百姓來說,卻很困難。
這也是大明社會的一個縮影,百姓的聲音要傳到朝堂,要得到重視,得到解決,何其難也!
幸好,出身於各村鎮的軍人,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反映問題的主力,以及監督的耳目。
當然,這樣的模式無法被朝廷學習,朝廷只能依靠各層官員才能獲知地方的情況。
趙師傅走後,郭大靖拿出本本,提筆在上面修改和增刪著自己的工作計劃。
燧發槍的改造還在緊張忙碌地進行,隨著人力集中,以及工匠們熟練程度的增加,速度已經提高很多,讓郭大靖感到滿意。
而儘管製造出了工具鋼,可以製造鑽頭、鏜刀等工具,郭大靖也沒把製造線膛槍放在首位。
在空間內,拉出帶膛線的槍管,對郭大靖來說並不是難事。但線膛槍和所用的子彈要配套,才能發揮威力。
現在使用的鉛彈,基本上都是火槍兵自己用模具和鉛來自己製造。
而要另外生產線膛槍所用的米尼彈的話,就得再建個工坊,不僅需要很多的人手,在時間上,也難以保證在今年秋季製造出足量的子彈。
所以,郭大靖決定先以最易行的方式提高火槍射速,也就是採取定裝紙殼彈。
把定量火藥和彈丸裝進紙製的彈筒內,使用時把彈筒咬開,把裡面的火藥倒些到發火池裡,再把剩下的火藥和彈丸用通條塞到槍管裡就行了。
郭大靖做過實驗,使用紙殼子彈和燧發槍,每分鐘的射速能達到兩至三發,甚至是更多。
這樣的小改進,就能使火槍兵能在相同的時間內,打出超過以前差不多一倍的密集彈雨,給敵人造成更大的殺傷。
而要裝備部隊,就只需採購或造油紙,提供樣彈,發放到士兵手中,讓他們自己卷制裝填。
這樣佈置安排,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使部隊完成換裝,把戰力再提升一個臺階。
………………
三艘海船駛進了還在擴建的大連港,停泊在了剛剛建好的碼頭上。
林天生站在甲板上,笑著給小林浩一介紹著,“這裡原叫青泥窪,現在稱為大連,郭將軍給起的名字。”
“不到一年,又是一番新的氣象。”小林浩一感慨道:“從一座彈丸小島,到陸上偌大基地,著實令人欽佩。”
林天生微笑頜首,伸手一指岸上不是很遠的成片建築,說道:“林家在那裡建了商棧,小林先生也可向郭將軍申請,租幾間店鋪,日後在此交易,甚是方便。”
小林浩一笑道:“鄙人正有此意。否則,也不會趕來拜見郭將軍。”
林天生伸手相邀,與小林浩一下船,亮出郭大靖所給的通行令牌,守衛碼頭的軍士躬身放行,派人去商棧區通知相關接洽人。
“郭將軍公務繁忙,把生意都交給了二房夫人。”林天生和小林浩一等人前往林家所設的商棧,邊走邊說道:“藤野英,小林先生也不陌生。”
“藤野先生之女。”小林浩一笑著點頭,說道:“鄙人與藤野先生交情甚篤,這樣倒是更加方便。”
林天生回頭看了一眼,見林婉兒和顧嫣兒等人上了馬車,才放下心,回首繼續與小林浩一閒談。
此次前往對馬島對倭貿易,還是比較順利。與小林浩一、大谷川交易成功,林天生還認識了其他的倭商和朝鮮商人。
小林浩一和大谷川不僅對林家採購的生絲等貨物非常滿意,對於郭大靖和藤野英搗鼓出來的新瓷器,也極為欣喜。
不僅是他們,不少倭商和朝商,也對造型新穎、充滿裝逼的藝術氣息的瓷器,極感興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為倭朝等國學習推崇;詩詞歌賦,更為東亞國家的文化人所喜愛。
可惜,林天生帶的瓷器較少,多為樣品,且詩詞皆不全。
小林浩一和大谷川立刻意識到這是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商機,為了壟斷,他們決定前往大連,建立直接的商業聯絡。
如果能打通遼東的這條商路,對於小林浩一和大谷川來說,可是商貿發展的飛躍,並不是只賣瓷器和鏡子那麼簡單。
為了討好郭大靖,小林浩一和大谷川嫌自己帶的貨不夠,還把其他倭商的硫磺、白銅買下兩船,一併給郭大靖送來。
當然不是白送,郭大靖可是交代過林天生,硫磺、硝石、銅料是有多少買多少。十幾萬兩銀子砸出去,十幾船也夠了。
“為什麼叫大連呢?”林婉兒掀開車簾,好奇地打量著外面的景緻,“總要有個由頭兒吧,不能是瞎編。”
鄭嫣兒笑道:“原來叫青泥窪,多土氣。隨便換個名字,也比它強。”
林婉兒聳了聳肩膀,說道:“以後咱們還是住在一起,林家的商棧很大,又靠著海邊,方便出來遊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