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小額助農貸款,倭商到來(第1/3頁)
章節報錯
“領票買糧,是麻煩了一點,但對於東江鎮日後的發展,卻是有益的,希望大家多多體諒。”
“每月有一次大集,鄉親們有賣的有買的,都可以去趕集, 用軍票交易,也比銀子方便。”
“如果今年能豐收,大家手中應該都有餘糧,軍票就可以省下來,添置些其它傢什,或是買肉買魚,讓家裡人吃的好些。”
老百姓們顯然是不太敢說話, 也或許是覺得郭大靖說得有理,都連連點頭稱是。
“有什麼困難,有什麼意見或建議,你們可以向村長反映。很快,部隊上要向各村派駐軍事教官,對百姓進行軍事訓練,也會給予適當的補償和獎勵。你們也可以向軍事教官反映情況,同樣會被上面收到,給予解決。”
下情上達,必須保證渠道暢通,且有一個互相監督的機制,不能讓村長全部把持。
而全民皆兵,也是廣鹿島已經實施過的政策。現在地盤大了,自然要把攤子鋪大,派駐軍事教官,就是新的舉措之一。
同樣,工坊打造的弩弓、刀槍也會逐步發放到百姓手中, 達到家家有武器, 適齡青壯拿起武器就能從軍上陣。
“郭將軍,草民有個事兒——”
“只管說,不用管對錯,郭某的為人,你們還不知道嘛?”郭大靖立刻鼓勵,笑著看著這個囁嚅的百姓。
這個百姓撓了撓頭,小心又有些羞赧地說道:“這個軍票能不能預支一個月或兩個月的?當月發放的軍票,幾乎都買了糧食,剩不下。有些傢什,沒法添置,有些不太方便。”
郭大靖眨巴著眼睛,思索了一下,腦海裡突然個名詞“貸款”。
預支一個月估計不行,你下個月還不吃糧啦?而且,預支不好聽,若說成是貸款,至少三五個月,到了秋收,就好辦了。
老百姓要預支軍票,肯定不是為了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他們或是購買工具,或是買材料,最大的可能就是進行一些副業生產。
小額支農貸款,這個可以有。
郭大靖心中計議已定,露出了笑容,這讓那個說完有些忐忑的百姓稍微心安。
“預支就算了,還是借貸比較方便。”郭大靖笑著說道:“借期一年,不收利息。還貸時可以用軍票或銀兩,也可以用實物。你們覺得,這樣是不是比預支好?”
預支的軍票期限短,又是老百姓獲取糧食的主要途徑,壓力太大。而無息借貸就不同了,一年的還款期,也還是比較寬鬆的。
“將軍說的這個辦法好。”老百姓稍加思索,便脫口而出,臉現喜色地稱讚道:“只要今年收成不差,一年肯定能還上,家中老小也不愁沒飯吃。”
年長的百姓連連點頭,說道:“也不借多,三五兩銀子就差不多。官家不是說了,到明年五月份才停發軍票嘛。秋收後,有了糧食吃,省下的軍票就夠還貸的。”
郭大靖笑著說道:“小額貸款嘛,也確實不宜太多。十兩頂天,應該足夠了。”
正如老百姓所算計的那樣,只要今年收成不是太差,借上幾兩並沒有太大的壓力。
而郭大靖想的則是拉動消費,促進商品生產和貨幣的流通。並利用小額貸款扶持百姓,讓他們開展各種農副業,生活得能更好。
有了軍票就是好啊,以前很多需要錢才能辦的事情,現在都能迎刃而解。
當然,控制還是非常必要的,就保持現在和糧食的兌換比,就不擔心什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
說白了,不能走大明寶鈔的失敗之路。完全不懂經濟規律的混蛋們,可是把大明的信用給敗光了。
郭大靖和百姓們又聊了一會兒,才起身上馬,與鄉親們揮手告別,向著大連繼續趕路。
內部穩則外戰強,內興則外盛,這個道理郭大靖比誰都清楚。
最好的例子就是大明,亡於內亂,而不是外敵。
而東江軍要想不斷發展壯大,離不開遼民百姓的支援。他們生產,他們製造,他們參軍,也只有讓他們生活得好,才能持續地給東江軍提供動力。
回到大連,郭大靖便馬上寫了書信,派人快馬送去旅順,請陳繼盛調整政策,並如實彙報了與方正化見面的情況。
隨後,郭大靖便投入到工坊的軍工生產中,在迅速熟悉了生產製造的流程中,找到問題所在,開始了革新,以提高生產效率。
………………..
時間在整天忙碌的人們眼中,過得很快。也只有無所事事的人,才覺得時間難熬。
小額無息貸款很快就在金州開始實行,有一技之長的人家立刻看到了增收的機會,也解決了他們沒有啟動資金,無法打造工具、購買原料的困難。
很快,農村裡出現了不少鐵匠鋪、木匠房,以及編筐編簍、補鍋鋦碗等手藝人。
而對於這些非農職業,官上還沒有繳稅這麼一說。也就是說,他們只有賺的,沒有賠的,最多不過是白辛苦。
對此,官上也樂見其成,方便了軍民的生活,只要不耽誤佈置下去的工作就行。
修整道路、建窯燒磚、興修水利等工作,按照計劃分到各村。按照出工情況,都給予適當的軍票補貼。
這既是讓老百姓增加收入,提高積極性,又能拉動消費,甚至還有擴大就業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