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情報分析,大饑荒的跡象(第1/3頁)
章節報錯
皇太極搖了搖頭,說道:“現在出兵攻打,也只是把明軍趕回去,難以得到大量的繳獲。等他們屯田,或是在城內積聚了糧草物資,再去攻打搶奪不遲。”
薩哈廉得了空子, 趕忙對皇太極表示支援,說道:“遼西明軍不過守城之犬耳,讓他們築城也無大礙。待時機成熟,或圍城打援,或攻打城池,主動權都在我軍手中。”
代善抬起了眼簾,沉聲說道:“金州必攻, 否則便如刀抵腹, 如梗在喉。但東江軍已今非昔比,火器之兇悍犀利,實在不可小覷。依某之見,出動三萬五千人馬,再加五千蒙古兵,方有獲勝把握。”
還是四萬人馬,只不過換成了五千蒙古兵的附庸,也就是炮灰部隊。
代善的意思也很明顯,能少死點旗人,就少死點,讓蒙古人頂上就是。
皇太極很是贊同,又詢問了一遍其他人的意見,見沒人再反對,才開口說道:“既是如此,便由兩白旗出兵一萬,兩紅旗的損失尚未補充, 便與正藍旗各出兵六千, 不足的由兩黃旗出兵補齊。”
莽古爾泰心中不願意, 但又沒有合理的藉口推脫, 只好沉默不語,憋著氣接受了汗令。
為了少消耗糧草物資,此次出兵只有旗人和蒙古兵,並攜帶大量的器械,比如楯車和雲梯之類。
其實,說是四萬人馬,但除去沿途駐守要地,保證後路的人馬外,能夠抵達前線,參與到進攻的兵力,應該也就三萬左右。
即便是三萬的人馬,皇太極和眾人也認為是很有勝算的。東江軍就算發展很快,但實際的兵力擺在那兒。
明廷又斷了東江鎮的糧餉,想必已經是人心浮動。只待隆冬季節,前往金州的河流封凍,便是大舉發動的時候。
正象皇太極所說,以前想給東江鎮毀滅性的打擊,可隔著大海, 只能望洋興嘆。
現在好了,打下金州不僅能給東江鎮造成極為沉重的打擊,還能搶掠到人口和糧草物資,可謂是一舉兩得。
而皇太極決定親征,一來認為勝算很大,能增加自己的威望,為稱帝積累資本。另外,他盯上了莽古爾泰,要尋機處置他,至少也要削弱正藍旗的實力。
………………
阿魯的貝勒、臺吉前來盛京朝見皇太極,皇太極藉此機會與阿魯的貝勒、臺吉對天盟誓。
皇太極保證將像土謝圖汗奧巴等人那樣對待阿魯的貝勒與臺吉,而作為回報,阿魯的貝勒與臺吉則保證永遠不背叛後金!
皇太極又召集科爾沁的貝勒,阿魯四個子部落的臺吉,像與阿魯一樣,進行了一個對天盟誓的隆重儀式。
皇太極又與科爾沁、扎薩克和阿巴噶的貝勒、臺吉開會,商議了適用於蒙古各部落的軍事制度。
扎魯特的噶爾諾特鄂爾博臺吉、布庫特鄂爾博臺吉因為沒有向皇太極親自辭行,就率領所部人馬攜帶劫掠來的財物和牲畜返回了扎魯特,被皇太極罰了一匹戰馬,一頭駱駝
皇太極派遣阿什達爾漢、希福兩人前往科爾沁處罰那些不率領所部人馬前來會師的貝勒與臺吉。
皇太極派遣了拜音達裡、伊拜兩人前往察哈爾所屬的喀爾喀部落,處罰那些不率領所部人馬前來會師的貝勒與臺吉。
………………
郭大靖放下了送來的匯總情報,起身走到窗前,望著外面的景緻,陷入了長長的思索。
皇太極這幾個月沒閒著,正在整合依附後金的蒙古諸部。或盟誓,或處罰,恩威並施,為再次進攻察哈爾部作著準備。
不管這些蒙古部落願不願意,“強權就是真理”,規則自然是由實力強大的一方來制定。
而對於明朝來說,非但不能維護林丹汗這個盟友,反倒是盡革其賞,逼得林丹汗舉兵侵擾,在大同和宣府爆發了大規模的衝突。
在崇禎想來,藉著北方鬧災,趁著察哈爾部虛弱之機,既省下市賞的銀子,又能用飢餓打垮林丹汗,徹底解決北方的蒙古問題。
不知道這個奇葩的想法,該稱為雄心勃勃呢,還是愚蠢短視。
如果趁著察哈爾部困難之機,伸手拉一把,興許能使察哈爾部成為宣大的北方屏障,甚至可能威脅到後金抄掠京畿的計劃。
現在好了,雖然後來崇禎眼見宣大難以抵禦察哈爾部的侵擾,又恢復了市賞。但芥蒂已生,察哈爾部不再信任明朝,豈肯再幫明朝?
同時,明廷的這番操作,也令不少蒙古部落為之寒心,並暗中倒向後金,這等於又給建虜的抄掠行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現在,唯一使得皇太極不敢放心行動的因素,便是金州,便是東江鎮了。
可現實又不允許東江鎮放棄金州,更不能因此而自己削弱,來誘敵行動。
否則,沒有了根基,就沒有了實力,就算建虜大舉發動,又拿什麼去搗其老巢?
腳步聲響起,周慶很快進到了屋內,遞給郭大靖一份情報,說道:“剛收到的,但也不出所料。”
郭大靖伸手接過,開啟看了一眼,便冷笑著扔到了桌案上。
以麻痺皇太極的名義行和談之事,要為修築錦州、大淩河等城爭取時間,這樣的鬼話,也只能騙崇禎那個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