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和士氣是能夠看得到、感覺得到的,從精神面貌和言談舉止上,是死氣沉沉,還是生機勃勃,便能夠判斷出來。

這也就是毛文龍又派一個協趕來金州的主要原因,既是幫助秋收,又是增援,防備建虜來攻。

同時,皮島和雲從的條件所限,無論是農耕,還是樵採,駐紮兩個協的軍隊都顯得相當吃力。

所以,孔有德和李九成才說出到金州就食的話來。

對於沒有水師的建虜來說,皮島和雲從是他們無法進攻的所在,安全不用擔心。而在遼東發動攻勢,也是毛文龍短期內所沒有的計劃。

郭大靖對此也分析判斷得很清楚,為了加強金州駐軍的實力,以及明年有可能的大行動,他是想留住後協的。

而留住後協的一個理由,便是擴張地盤。更大的佔領區,自然需要更多的人馬駐守。

劉興治早就知道郭大靖當初收復金州時,有過把防線前推到石河驛和小黑山的計劃。

那才是囊括了整個金州,只是礙於兵力不足,要守住兩條進入金州的道路比較困難,才最後作罷。

除了兵力,劉興治覺得築城耗費太大,也是郭大靖取消計劃的一個原因。

在他的印象中,只有旅順堡那樣的稜堡,再配以大炮火槍,才是堅不可摧的,比山寨版的卑沙山城還要強上數倍。

顯然,在石河驛建起稜堡,或是在小黑山修築山城,都不是東江鎮的財力能夠勝任的。

而且,費時耗力,建虜未必會容忍東江鎮從容築城。

“將軍,築城的人力和資金解決了?”劉興治隨口問道:“末將以為,前推至欒古關,有舊城可以修繕,要省很多時間。”

郭大靖看著劉興治,眨巴著眼睛,才明白劉興治產生了思維誤區。這是以為要多佔地盤,就要築城防守。

笑著搖了搖頭,郭大靖解釋道:“我軍日後輕易不會築城,耗費太大。但會盡量依託舊破城寨,取其地勢較高的優點……”

熱兵器就要有熱兵器作戰的樣子,郭大靖的計劃是破舊城寨的地基作為根據,再輔以壕溝、拒馬鹿砦等野戰工事,所組成的防禦體系。

城寨多建於高處,哪怕只剩地基,也比較適合安放火炮。戰壕胸牆工事,則能為火槍兵提供良好的防護。

這是最經濟的構築防禦據點的辦法,速度也是最快的。但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火力要猛,足以粉碎敵人的進攻。

郭大靖仔細推演過,按一營五千人來算,在火槍裝備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重火槍有一千枝的情況下,再輔以火炮的轟擊,就足以達到標準。

所謂的標準,就是能夠抵擋兩到三倍,甚至是再多一些敵人的攻擊。

既然劉興治問到了,郭大靖也沒有隱瞞,集思廣益嘛,自己一個人的思路和推演,總不可避免地會有漏洞。

而且,劉興治和幾個軍官就在身旁,索性開一場小型研討會也挺好。

隨便找了塊空地兒,郭大靖便一屁股坐下,又招呼著劉興治等人圍坐下來,拿木棍在地上划著輪廓,講述起自己的設想來。

“便以蓋州衛城為例,雖然城牆有所損毀,但也不用著力修補,而是稍加修繕,佈置火槍火炮,取居高臨下之勢。在城外挖掘阻斷壕溝,佈設鹿砦拒馬……”

隨著郭大靖的講述,木棍在地上劃來劃去,一個簡單的佈防圖逐漸成形,呈現在眾人面前。

除了簡單易造的迫擊炮,製造技術已經成熟、仿製幾十年的佛朗機炮,也將成為東江鎮軍隊裝備的主要火器,發揮其射速快、較為輕便的優勢。

再加上輕重火槍的梯次佈置,被壕溝、鹿砦、拒馬等障礙限制了衝擊速度的敵人,將處於層次性的火力打擊之中。

“……至少要有三道戰壕,也就是三道防線,相距二十餘步,再加上城基上的部隊,共同形成縱深防禦……”

“……敵人若衝到近前,第一道戰壕計程車兵要敢於衝出迎戰,以多打少,用刀槍進行肉搏,將敵人擊退……”

再犀利的火器,再好的戰術佈置,也需要有力的部隊來執行。一觸即潰的孱弱軍隊,用什麼武器,採取什麼戰術,都是白搭。

郭大靖劃了一條長線,又標出了幾個圓圈,並作了解說,“從遼瀋南下,必經蓋州衛、熊嶽驛、得利贏城、欒古關……而我軍的防線越向北推進,沿海的紅咀堡、歸服堡這條路線,建虜就越不可能走。”

一條是主要驛路,從金州向北經復州、蓋州、海州,到達遼陽,再至瀋陽;另一條則是沿海的烽火堡寨,出了金州便沿著海岸線向東延伸,直到九連城。

說白了,這是兩個方向,在金州的北部與復州的邊界,才離得最近,然後就分道揚鑣了。

正因為這樣,郭大靖才力主把防線儘量向北推得遠一些。這樣就省了防禦偏路,或者只用少量人馬就能以防萬一。

按照當時的運輸工具和道路情況,大軍行進,即便都是騎兵,只要攜帶糧草物資,就很依賴大路,也就是遼南的主要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