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都需要清醒的認識(第3/3頁)
章節報錯
當然,對於東江鎮也是如此,評估建虜的實力,也不是那麼的容易。可經過此次作戰,應該有相對準確的認識了。
方正化請教般地詢問道:“建虜再遭挫敗,應該會有所調整。依郭帥所見,當在何處改變?”
郭大靖想了想,不太確定地說道:“或許會放棄海州,但這是多爾袞繼位後做出的佈署,面子上過不去,也間接在表示自己的錯誤。”
失利就要找原因,改正錯誤,但多爾袞的威望不足,他不會給內部的反對者提供藉口。
而且,遼南方向的威脅是最大的,他這樣做也有道理。只不過,他低估了東江軍長途襲遠的能力。或者說,他低估了整個東江軍的實力。
能在兩個方向上展開進攻,是多爾袞萬萬沒有想到的。遵化大戰後,東江軍實力恢復之快,也應該是他沒有料到的。
如果換位思考,郭大靖也覺得沒有太好的辦法來擺脫被動。除非刨墳掘墓,抬著老奴的棺材回到建州,放棄遼沉繁華之地。
其實,這看似不戰而敗的策略,卻是郭大靖所最擔心的。
所謂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失地存人,人地皆存。死捂著地盤不放,只能是被不斷消耗,最後一敗塗地,再無復起之機。
可要是重新縮回老巢,趁著東江鎮佔據地盤、穩固防禦、擴充軍隊的時間,來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至少會使郭大靖三年平遼的大計面臨更多的困難。
畢竟,平遼和滅虜在郭大靖這裡基本是一個目標,不是光收復遼東失地那麼簡單。
方正化眨巴著眼睛,思索了半晌,微微頜首,說道:“不管怎麼調整佈署,只要實力不足,總會露出破綻。遼東,給建虜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大,很難兩全。”
建虜的核心統治區在遼沉,在地圖上看就是一條由北至南的線。而遼東,則在這條線的側翼。
遼南的東江軍一直是建虜要正面對付的主力,但側翼的壓力越來越大,也成為建虜要解決的問題。
而且,一切的陰謀,或者說是策略,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都象個笑話。
現在的建虜疲態盡顯,最大的弱點也暴露無遺,那就是人口少,兵力侷限。
想進攻東江軍的據點,能夠在區域性形成兵力優勢,但在火槍火炮和工事面前,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別說一比一,就是建虜能打出一比二的傷亡比,又經得起幾次消耗?
說白了,拼不起了!在東江軍的戰力迅速提升之後,這便成了建虜最大的心病,也成了他們用兵作戰的死結。
攻不敢攻,唯恐重蹈旅順堡和南關失利的覆轍;守又要處處分兵,被東江軍抓住戰機,個個擊破。
對於方正化的結論,郭大靖雖不是十分贊同,但也不想再多說細說,只是笑著稱讚了幾句。
而在他傳令調整佈署的同時,也給通化送去了命令。那裡有少量部隊,正在幫助遼民坐船離開。
從時間上看,再派少量人馬,把兩次作戰的傷員送至通化,從水路快速離開,是完全來得及的。
而透過此次作戰,與李維鸞一樣,郭大靖也要思考,也要分析,以便對步兵戰騎兵的戰術進行完善或改進。
顯然,作戰的過程也讓郭大靖感到此許的意外。亂戰能打敗建虜騎兵,並不是他設想中的一個方案。
小戰陣錯落分佈,在郭大靖的印象中,應該叫梅花陣,也是大圓陣的一個變形設計。
戰陣之間的距離,火槍的交叉火力,足以絞殺任何衝入其中的敵人;一個戰陣受攻,也會得到相鄰戰陣的支援。
而且,戰陣是可以移動的,或前出或退後,更加機動靈活地進行戰鬥。
但此次作戰,似乎並沒有發揮出來。對此,郭大靖也不苛責,畢竟是第一次在野外進行的實戰,將士們缺乏應變的經驗。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對付建虜騎兵,火炮或火箭不可或缺,起到的作用非常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