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吞併遼鎮之始(第1/3頁)
章節報錯
寧遠既不會遭到建虜的威脅,也不會成為遼鎮的前進基地,向建虜主動進攻,存在的意義就幾乎沒有。
這一點,崇禎倒是沒看錯。但急於求成的脾性,還是讓他差點壞了大事。
郭大靖擔心逼迫太緊,祖大壽等人會狗急跳牆。
要知道,他們不僅是三萬人馬,還有紅夷大炮,投降建虜的話,會給東江軍造成多大的壓力,多大的傷亡。
“萬歲要節省糧餉,卻也不能急於一時。”郭大靖耐下心來,給方正化作著分析,“只要撐過今年,建虜頹勢盡顯,遼鎮也不是傻子,自然也不會自取滅亡,還要揹負千古罵名。”
遼鎮將領和士兵也有弱點,那就是他們的家卷。誰也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難道他們明知是火坑也要跳,把親人也連累進去?
如果能跟著建虜吃香喝辣,那什麼也不用說。但建虜的敗亡之勢已定,他們也不會自尋死路。
方正化很是贊同,開口說道:“郭帥分析得透徹。待回師之後,雜家自會上奏朝廷。”
停頓了一下,他又好心地勸說道:“郭帥也有上奏權,為何卻一次沒用?要知道,這可是得到聖卷的最佳門路。”
郭大靖微笑點頭,說道:“多謝方公公指點,郭某受教了。”
對於崇禎的反覆無常,郭大靖是厭惡且忌懼的。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誰知道上奏的方略和計策,會不會得罪人。得罪人還是小事,關鍵是崇禎,分不清好壞,這就很要命了。
比如提出“清屯充餉”的孫傳庭,那可是豁出命去實施此救國良策,愣是在重災區陝西,三年清理出四十五萬兩白銀,並用這筆錢建成了精銳之師——秦軍。
然後呢,因為得罪了滿朝官員、豪紳地主,孫傳庭竟一度被崇禎關進牢獄,“清屯充餉”也就此半途而廢。
先有袁崇煥,後有楊嗣昌,看看崇禎信任並重用的人,郭大靖就對這位識人不明、好賴不分的皇帝,徹底失去了信心。
當然,涉及到平遼大業的事情,郭大靖還是要進言的。陳述自己的分析判斷,使戰事能繼續按照自己的計劃順利實施。
方正化也是聰明人,琢磨著郭大靖所說的話,有些疑惑,又有些期待地問道:“郭帥,敢問除了這次行動,今年還會對建虜發動攻勢嗎?”
郭大靖笑了笑,說道:“倒是有這個想法,但也要看具體的形勢如何?此戰過後,建虜的佈署會有所改變,誰也不好預料。”
停頓了一下,他補充道:“如果朝廷能調動遼鎮人馬,一萬多的話,就能使我軍在冬季再發動攻勢。”
能不能調動不好說,但卡住糧餉的話,遼鎮似乎也沒有太多反抗朝廷的底氣。又不是逼他們到絕路,就看他們是否還有報效國家的志氣。
“這一萬多人馬的糧餉?”方正化眨巴著眼睛,期待著郭大靖的回答。
不過是每月多發一萬多兩的軍票而已,哪怕把這一萬多人都安排去種地,也是賺了。
郭大靖故作無奈地苦笑了一下,說道:“既是前來相助東江鎮,待某請示毛帥,便由東江鎮承擔糧餉好了。”
方正化展顏而笑,說道:“如此甚好。雜家回去便上奏朝廷,萬歲定然龍顏大悅。”
只要是能省錢,崇禎肯定高興。這位窮得快尿血的皇帝,卻沒有雷霆鐵腕,更沒有擔當,註定了要為錢發愁。
宗室、勳貴、文官、士紳、富商,最有錢的階層,卻交納著最低的賦稅,甚至是分文不交。
難道崇禎看不到大明的財富都被這些人佔有,不知道壓榨老百姓只能是官逼民反?
看到了,也知道得清楚,但崇禎無動於衷,恐怕就是對底層百姓的漠視,把他們的生命視如草芥的封建帝王思維。
崇禎做夢也不會想到,大明就是被這些成千上萬的草芥推翻。那些最富有的階層,非但沒有感恩圖報,反倒是立刻轉向了新王朝,連給他收屍的都沒有。
可惜,自己的力量有限,只能先專注於遼東,徹底消滅建虜之後,為更多的災民提供更大的安身之地。
要知道,土地才是老百姓的安身立命的根本,即便是大災害之下,也不可能是年年顆粒無收。
大災害的艱難,以及朝廷不斷增加的賦稅,才是造成流民遍地的兩大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