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崇禎要撤遼鎮(第2/3頁)
章節報錯
楊小河聽著鄉親們興致極高地閒聊、議論,眼睛也閃出了異樣的光彩。建虜是每個人都痛恨的,他們的慘敗,令人喜悅激動。
那鏗鏘行進,走過屯子的軍隊,帶給楊小河等百姓的震撼,更是深深印在腦海裡,給他們帶來心安,帶來信心。
在他們樸素簡單的思維中,如此雄壯的軍隊能打進建州,就意味著建虜要完蛋了。
“小河,把乾糧給娘,娘在車上抱著。”楊氏看到車上有人這樣做,才敢招呼兒子。
楊小河笑了笑,說道:“娘,俺不累,累了再拿下來。”
楊氏也不囉嗦,倚在包袱上,裹了裹身上的皮襖,眼皮有些打架,虛弱的身體又犯了睏倦,蜷著腿微微閉上了眼睛。
儘管是在野外行進,周圍的雜聲很大,可楊氏卻覺得很安心,迷迷湖湖地睡著了,渾沒注意車旁的兒子脫了外衣,給她蓋上。
與此同時,周邊的村屯百姓也紛紛開始了遷徙,向著幾十或上百里的南江沿行去。
南江沿是俗名,是渾江流經通化境內的一個渡口,也能算作是個碼頭。
而渾江是流經通化境內的最大河流,江水豐沛時江寬一般約在百米至三百米,水深都在三至五米左右,是條天然的黃金水道。
早在唐朝渤海國時,已是西京鴨綠府同外地聯絡的主要交通航道。上到八道江(白山),下通安東。四月至十一月為水運期,冬季封凍,成為爬犁運輸通道。
東江軍如果有足夠多的適航船隻,當然可以直抵通化,再向赫圖阿拉進軍。
但條件不允許,郭大靖也要對建州進行儘可能的破壞,解放更多的遼民,而不是隻圖速度,才採取了水陸並進的作戰策略。
在東江軍所過之地,前鋒清除較多較強的敵人,主力則步騎配合,橫掃周邊的莊園和村屯。
解救大量遼民的同時,也蒐集繳獲了持續作戰所需的糧草物資,可謂是一舉兩得。
本來就是荒僻的,地廣人稀的地方,只是強行驅趕了大量遼民,才使建州衛有了較大的觀變。
但這種改變還是遠遠不夠的,至少在郭大靖看來,這種開發程度,稱為北大荒也不為過。
同時,建虜分散的莊園式管理,也是落後和野蠻的。農奴有多大的生產熱情,連生命都不能保證,更不要說能得到多少付出辛苦後的收穫了。
舉目四下瞭望著,郭大靖信馬由僵,隨著大隊的人馬向前行進。
除了劉興祚報告上來的一場中等規模的戰鬥,已經深入建州五六天的時間,便再沒有什麼象樣的抵抗。
一個莊園就幾十個建虜,還是帶著家卷,有武力抵抗的能有多少?哪怕是男人壯婦齊上陣,在東江軍兇悍的火力下,也是渣一樣的存在。
“這便是建奴的老巢啊?!”方正化沒有鬍子,只能在胸前輕撫,感慨地說道:“防衛如此稀鬆,可見其窮途末路,敗亡不遠矣!”
郭大靖看了方正化一眼,笑了笑,說道:“方公公所言極是。建奴確實已經衰落,但要說敗亡不遠,還言之過早。”
方正化疑惑地看著郭大靖,問道:“建奴的兵力已經不足,連老巢都沒有重兵,難道……”
郭大靖澹澹地說道:“方公公知道建奴佔了多大的地盤,多少地方需要派兵駐防,他們又剩下多少人馬,就會明白所謂的老巢,他們確實有些難以顧及。”
板著手指,郭大靖仔細地給方正化分析起來,“海州、遼陽、沉陽,建奴至少要留三萬以上的兵力,那是核心統治區,不容有失。”
“我軍在遼東也有威脅,在連山關和鴉鶻關,建虜每處至少也要留三千左右的兵力駐守。再加上開原、鐵嶺、撫順、本溪等地,少說也要千人吧?”
方正化算術不錯,點著頭說道:“這就是四萬多啦,建州差不多有四五千。嗯,建奴確實沒有太多的兵力了。”
郭大靖呵呵一笑,說道:“能夠機動作戰的兵力也就一萬多,除非再棄守些地方,節省出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