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兵指建州衛(第3/3頁)
章節報錯
山林、丘陵,通化地區的地形地勢,步兵行進都不容易,更不適合騎兵馳騁。二百多里的路程,四五天才能到達。
再從通化到赫圖阿拉,又是兩三百里路,部隊到達那裡,又要五六天左右的時間。
這次行動又是一次長途奔襲,具體的行動目標卻還要看形勢的變化。攻克赫圖阿拉是最好的結果,退而求其次,也要攪得建虜不得好生。
“在通化、赫圖阿拉,建虜遷徒了很多遼民,認為這樣會阻遏遼民的逃亡。”特戰營副指揮王前陪在郭大靖旁邊,一邊乘馬行進,一邊介紹著情況。
郭大靖微微頜首,建州衛已經算是窮山僻壤,足夠深入,確實給遼民的逃亡製造了很大的困難。
“但在餓死和逃亡的選擇中,很多遼民還是選擇了前者。”王前繼續說道:“還是有人或翻山越嶺到達寬甸,或逃到鴨綠江邊,再順江而下……”
郭大靖無聲地嘆了口氣,沉聲說道:“特戰營做得不錯,能透過這些逃亡的遼民,探出寬甸到建州衛的道路。儘管還不能馬上為我軍所用,但下次攻襲,卻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從寬甸潛入建州衛,經桓仁,多是崇山峻嶺、山林河流,更加不適合大軍行動,但卻不失為出奇制勝的秘路,可直達赫圖阿拉,距離只有六百多里。
而且,經過不斷拓展,在沿途建立物資補給點,將很大程度上改變道路狀況,使其具備實用的價值。
如果能夠完成這個任務,鴉鶻關便形同虛設,再也阻擋不了東江軍在遼東的攻襲之路。
既然建州衛是建虜防禦的弱點,利用其首尾難顧的缺陷,郭大靖就準備逮住了狠揍。
“此番大軍出動,力求謹慎。下一次就輕車熟路,讓建虜繼續流血。”郭大靖眯了下眼睛,說道:“本帥已經交代了馮西建,遼東作戰,將來要以你們特戰營為主,調來的部隊作為輔助。”
王前用力點了點頭,瘦削的臉上顯出振奮,眼角的傷疤也動了幾下。
到底還是要委以重任,特戰營作為郭帥親手訓練且最信重的部隊,果然是沒有錯的。
“冬季作戰是建虜的擅長,但從今冬開始,本帥要看到特戰營的戰績。”郭大靖笑了笑,緩緩說道:“滑雪,是特戰營的必學專案,再造一批雪橇,助力你們在雪原馳騁殺敵。”
王前笑了起來,帶著十足的自信,說道:“郭帥放心,我們特戰營定不負您所望,在今冬取得令您滿意的戰果。”
郭大靖點了點頭,說道:“皮島駐軍會減少到一個營,各協輪流派出,歸你們直接指揮。朝鮮方面,已經答應會出動至少三千人,也由你們訓練調遣……”
朝鮮林慶業和崔孝一都是鐵桿的忠明派,很多朝鮮義兵也對建虜有著深仇大恨,只要東江軍這邊提供裝備和訓練,再經過實戰的鍛鍊,也能夠成為善戰之軍。
“一千飛騎,一千槍騎,作為特戰營的機動兵力,爭取明年擴編成特戰協,在遼東獨立作戰……”
加強遼東的軍事力量,建立獨立作戰的特戰協,不斷地向建州衛潛透,建立根據地,展開持續性地襲擾。
從建虜的角度來分析判斷,他們要麼不斷地增兵投入,不斷地流血;要麼就放棄建州衛,龜縮遼沉地區。
建虜越集中,對於平遼最有利,這是郭大靖的想法。
真正的決戰打響的時候,他希望透過一兩場大規模的會戰重建立虜,從而完成平遼滅虜的大部分目標。
今天佔一城,明天奪一地,時間拖得太久,就勢必要分兵守衛,演變成郭大靖所不願處於的境地。
就象現在的建虜,雖然還佔據著大半遼東,卻已經是處處設防,卻又處處虛弱的不利局勢。
反觀東江鎮,兵力與建虜已經基本相當,但只需把遼南三州之地保護得鐵桶一般,就已經沒有了其它負擔。
實力與地盤是一種匹配的關係,通俗地講,有多大的胃口,就吃幾碗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