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兵指建州衛(第1/3頁)
章節報錯
遼南的軍事牽制也按時進行,毛文龍率前協、後協及樊化臨的騎兵營,從蓋州向海州河推進。
水師一部由沉志祥率領,沿三岔河朔流而上,進入遼河,並突破海州河河口,進入海州河,與陸軍一起,形成了進攻海城的態勢。
而此時,建虜統治區的秋收剛剛開始。因為還是種植的傳統作物,比東江鎮這邊晚了差不多半個多月。
建虜對於海城的防禦也早在數月前便進行了加強,三千裝備火槍火炮的漢兵,三千建虜,還要加上兩千蒙古兵。
即便如此,在得到東江軍兵壓海城的情報後,多爾袞還是派出了阿濟格為主帥、杜度為副的一個機動兵團,前往海州衛城增援。
海城、鞍山驛、遼陽、沉陽,在遼南這一條兵鋒線上,建虜的核心統治區遼沉,只剩下了海州和鞍山驛兩道屏障。
而從城池的大小和堅固程度上,鞍山驛只佔著地利,卻是遠不如海州衛城,也就是海城。
海州衛南通旅順和山東,北達遼西和京師,戰略位置相當重要。明初,朝鮮使臣前往南京,便要路經這裡再南下旅順。
海州城位於海城河北,玉皇山下,江山險固,人口眾多,經濟繁盛,和遼陽一樣,歷來是東北南部的經濟中心。
萬曆三十八年,鄭士信路經海州時,描述道:“夕到海州衛,其雄盛殷富略不下遼東,而雉堞樓櫓城塹待變之具,則嚴整修飭,大勝於遼城遠甚矣……“
從各方的記載來看,在萬曆年間,海州的經濟繁盛,與遼陽幾乎是不相上下。
而據《遼東志》記載:“海州城,舊為土城,後包砌以磚。周圍六里五十三步三尺,高三丈四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三丈五尺……”
在城池的高大和堅固程度上,海州城也與遼陽相差無幾,更不用說小小的鞍山驛了。
海州城南還有海州河作為屏障,相當於一道天然的護城河。東江軍想要攻打海城,就面臨著更多的困難。
即便有水師助戰,寬闊的河面也不是一路坦途,登陸作戰依然會暴露出破綻,會讓建虜騎兵有更多反攻襲擊的機會。
在多爾袞看來,皇太極繞道入關前的戰略收縮,不過是權宜之計,並且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後果。
按目前的兵力,雖然不足以將放棄的地盤再佔回來,但在一些戰略要點上,卻要盡力支撐,使遼沉地區有較大的戰略緩衝。
對於東江軍可能採取的行動,多爾袞也有所預料。遼南地區重兵集結,水陸並進的策略已經昭然若揭。
“此時發動進攻,敵人的目的很明顯,一是佔領海州,進逼遼陽;二是破壞秋收,使我大金的糧草物資繼續貴乏。”
多爾袞掃視著下面的議政大臣,年輕的臉龐顯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沉聲說道:“今年是最困難的一年,秋收之後才能有所緩解,容不得敵人破壞。”
今年年景不錯,但秋收之前餓死了多少人,多爾袞可能知道,但他並不在乎。只要收穫到大量的糧食,大金就又緩了過來,有了發動的物資基礎。
東江軍的壓力雖大,多爾袞依然要出動數千精騎,遠襲察哈爾,將討厭的虎墩兔趕跑。
為了維持歸附的蒙古諸部對大金的忠誠,多爾袞認為這是必要的行動。
同時,遵化慘敗對大金造成的打擊和影響,也要透過一場勝利來扭轉。
大金內部人心浮動,蒙古諸部也在搖擺,多爾袞等人都是看在眼裡,心知肚明的。
幾年來,隨著東江軍的崛起,建虜的形勢是愈發惡化,皇太極左擊察哈爾,右伐朝鮮,好不容易改善的狀況,已經蕩然無存。
甚至於,建虜面臨著最為危難的處境。搶沒處搶,人口的大量逃離和死亡,又使得勞動力嚴重不足,耕地數量銳減,糧食物資難以支撐。
東江鎮不用說了,建虜對於攻打倚堅防禦的東江軍已經失去了信心,對犀利的火器更是充滿了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