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隨著郭大靖的崛起,東江軍也奇蹟般地發展壯大起來。與毛文龍相比,郭大靖年輕氣盛,勇猛又有謀略,更是充滿了戰鬥的慾望。

精神狀態的不同,使得東江軍也發生了難以想象的改變,不管是襲擾和牽制,作戰次數和力度,相比較於以前,都變得更多更烈。

購買了西夷火器是一方面,將領的作用才是決定的。寧遠有紅夷大炮又怎樣,還不是龜縮其中。

從歷次作戰的經過來看,郭大靖更有勇氣,更敢於冒險,更有進攻的慾望。

對於多爾袞的判斷,李永芳深以為然,恭謹地說道:“正因為如此,我大金便不得不時時戒備,難得休養恢復的時間。”

如果沒有東江軍,沒有郭大靖。建虜面對“軍心已怯”的遼西明軍,那是遊刃有餘,想打就打,想休就休,並不擔心關寧軍離開堡壘,主動發起進攻。

可現在,你不想打都不行,東江軍根本不給你喘息的機會。種種軍事調動和佈署,已經表明東江軍在準備著一場大戰。

哪怕只給大金一年的時間,也能從大饑荒中緩過來,恢復些元氣,不會象現在這般窘迫。

多爾袞心中嘆息,年輕的臉上卻還保持著鎮靜,開口說道:“春耕已過,為彌補兵力的不足,本汗王準備從漢人中徵兵,定為十丁抽一,你看如何?”

建虜統治區中的漢人急劇減少,不是逃走,就是在大饑荒中餓死,現在就算是十丁抽一,也不過能多出五六千的兵力。

李永芳對徵兵沒有意見,但卻遲疑著對多爾袞說道:“徵兵加強軍力,微臣贊成。可所需的糧草物資——”

“半農半兵,離秋收還有幾個月,總是有辦法撐過去的。”多爾袞淡淡地說道:“全部裝備火器,旗纛為青,由你和佟養性來統領訓練。”

當時雖然還沒有建立蒙八旗和漢八旗,但漢軍也是有的,只是數量不多,也並沒有頻繁地使用。

天啟二年,努爾哈赤下令漢族官員管轄四千人口者出二百人為兵,其一百人配炮十門、長銃八十枝;管轄三千人口者出一百五十人為兵……

女真官員管轄二千七百人口者出一百三十五人為兵,其六十七人配炮六門,長銃四十五枝;管轄一千七百人口者出八十五人為兵……

可以看出,這些漢軍的武器就是火器,主要是火炮和鳥銃。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防守城池,很少隨建虜出戰。

雖然有漢軍,但建虜對其並不信任,管控極嚴。除了武器方面的控制,還要有家屬作為人質。

多爾袞決定擴充漢軍,也是迫於無奈之舉。如果漢軍能夠分擔守城的任務,就能解放出更多的滿人騎兵,緩解兵力不足和地域廣闊的矛盾。

“微臣謹領諭旨。”李永芳躬身道:“另外,微臣以為要鑄造火炮,與敵抗衡。”

多爾袞點了點頭,說道:“此事也交由你去辦,對於有功的工匠,可抬旗賞地。”

歷史上,後金鑄造火炮是從第一次繞道入關,在永平俘獲了會造炮的王天相等人,才開始了自鑄紅衣大炮。

皇太極為此編漢軍一旗,由投降的漢人鑄造和掌管火炮,旗纛為青色,稱為“重兵”。

由此看來,郭大靖率軍跨海遠襲的意義有多大。不僅重創了建虜,還使後金陷於大饑荒難恢復,更打亂了其發展的步伐。

多爾袞雖然也意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但一無鑄炮的工匠,又缺製程火藥的原料,發展火器雖被提上日時議程,但留給他的時間卻是不多了。

同樣,被遵化慘敗打斷的,還有皇太極正在進行的封建化改造。

多爾袞初登汗位,在沒有清除異己、完全掌握大權的情況下,也不敢輕易觸犯到後金高層的利益。

而後金高層的自私和頑固,連皇太極都十分頭痛,只能緩而圖之。多爾袞就更不敢繼續實施“丈量土地、餘地歸公”、“分屯別居,編為民戶”等政策了。

相反,為了得到足夠的擁護,多爾袞還不得不維護滿人貴族的特權,取消了“不許再立莊田”的政令。

可想而知,在後金貴族的貪婪之下,更多的漢人成為奴隸,他們勞動生產的積極性又能有多高?

連帶著,那些被抽丁強徵的漢軍,又能有多少的忠誠和勇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