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多爾納羅等人交代完畢,郭大靖又在趙青山的陪同下,視察了兵工廠其它部門的生產情況,對於武器裝備的生產速度,很是滿意。

責任制保證了武器裝備的質量,計件提成和獎勵機制則使工匠們能保持工作熱情。

“主要還是生產輕火槍,重火槍還是先外購,儘快把部隊全部武裝起來。”郭大靖在會議室裡坐下來,閱看過各項生產資料後,作出了指示。

並不是自產的就肯定比購買的要省錢,有時候出現造不如買的情況,也並不奇怪。

澳門炮廠幹了多少年,技術和經驗豈是東江鎮兵工廠能比的?儘管有郭大靖的拔苗助長,在整體的技術水平和生產速度上,還是不如澳門炮廠。

況且,除了火槍的生產製造,還有火炮和各種彈藥,兵工廠的生產可是一直在全力運轉。

大量招募工匠倒是個辦法,可隨著土地的大量供應,很多百姓可是寧肯種地,也不願意進廠做工。

在兵工廠做工的薪酬,也不算低,在郭大靖看來,旱澇保收,比種地強多了。可老百姓的傳統思維,卻不是這樣。

如果不是東江鎮還保留著軍戶制,對軍民的人身束縛也存在,估計有很多工匠會離開,闔家帶口地去經營百八十畝田地。

“生產進度令人滿意,可見諸位的工作態度都是認真的。”郭大靖環視一圈,微笑著說道:“郭某已經請示過毛帥,對於兵工廠的工匠們,也給予優惠政策的照顧。”

你不是想種地嗎,本人不行,家屬可以呀!因為你在兵工廠工作,家人才能享受到優惠,比如土地賦稅方面的。

比軍屬差一些,比普通老百姓強一點,些許的優惠,也能讓人覺得很划算。關鍵是土地到手,工匠們的心裡也託底。

主要還是當時沒有什麼退休金一說,別說老百姓,就是官員,罷官或致仕後也是啥也沒有。

但官員可以在職時拼命撈,家裡的田地又是不繳賦稅的,沒有退休金,依然能活得很滋潤。

田地,對於百姓來說,就是依靠,就是餬口的工作。有了它,才能夠安心,不管現在從事什麼職業,回家種地就是最後的保障。

“大連周邊的田地,都將逐步空出來,分配給兵工廠的匠人們。”郭大靖對於工匠們的反應很滿意,繼續講解道:“保證有足夠的數量。”

土地在增加,百姓們也在遷徙,重新安家。

原來只有南金州,後來收復了北金州,現在則又多了復州和蓋州;原來每個百姓平均能得十畝地,現在二三十畝也不止;等到光復整個遼東………

總之,在當時以種地為主要職業的情況下,居住人口與田地的數量,應該呈現出相對的平衡。

這已經很貼心,考慮得很周到了。工匠們工作的兵工廠,離自家的房屋和田地比較近,放假時可享短暫的歡聚,更可以看到自家田地的收穫。

“郭大人如此善待俺們,俺們還能怎樣,安心地努力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生產任務,便是力所能及的感謝和報答了。”

魯世英躬身一禮,紫紅色的臉膛上,現出激動之色,代表著同樣露出喜色的工匠們表示了感謝。

郭大靖平和地擺了擺手,說道:“不必感謝我什麼。在東江鎮,凡是為平遼滅虜作出貢獻的軍民,皆會得到應得的報償。數年的艱難困苦,走到今天,生活會越來越好,郭某代表侯爺向大家保證,不會虧待共過患難的每一個人。”

“謝過侯爺,謝過郭帥。”

“有侯爺和郭帥在,生活肯定越來越好。”

“平遼滅虜,也就幾年的事兒。那時候,整個遼東都是咱們東江鎮的,想種多少田地,想在哪種,隨便挑。”

工匠們七嘴八舌,有的振奮,有的喜悅,有的激動,不一而足。

前途無疑是光明的,生擒皇太極,不僅是一掃朝廷的頹勢,重振京畿百姓的民心,東江鎮軍民的信心也是空前高漲。

東江鎮的政策也是周到細緻的,社會環境的變化,百姓的生活,工匠們都是看在眼裡的。

仗打完了,不在兵工廠幹了,種地是最穩當的生計,憑著手藝,找個村鎮開個鋪子,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用為日後的生活發愁,也就沒有後顧之憂,自然會煥發出激情和動力。與大明實行匠戶制的兵器司或工坊,工作效率和速度,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