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工廠新模式(第1/3頁)
章節報錯
如果能將野戰火炮減重到五六百斤,郭大靖就準備把步兵協所配屬的佛朗機和紅夷大炮相應地縮減。
在遵化戰役中,郭大靖已經發現,只要能夠摧毀建奴的楯車,憑藉全火槍的步兵火力,佛朗機發射的霰…彈已經不是那麼重要。
何況,野戰火炮也能打出霰…彈,除了射速慢以外,威力和射程還要強過佛朗機炮。
綜合的分析權衡之下,郭大靖才決定生產製造野戰火炮,作為步兵的支援火力,而逐漸淘汰佛朗機炮,以及笨重的紅夷大炮。
多爾納羅明白了郭大靖的意思,就是欺負建奴沒有火炮,或是火炮極少,己方製造的火炮不必考慮太多,而是有所傾斜。
要知道,火炮的炮管越長,其發射膛壓越大,初速也就越大,和隨之而來的就是火炮的射程更遠、精度更高。
相反,倍徑比較短,初速就低,射程也比較短,重量也輕,輕到甚至可以人扛馬馱。
而且,倍徑比越大,火炮發射的後坐力也越大。在當時技術水平下,沒有什麼液壓減震,抵消後坐力的重要手段正是火炮的重量。
只要明確了所需火炮的特點和效能,製造起來就幾乎沒有什麼難度。不比鋼鐵的冶煉,青銅鑄造的工藝已經非常成熟。
“郭大人。”多爾納羅陪著郭大靖繼續視察,猶豫了半晌,開口說道:“我可能要離要這裡,返回家鄉了。”
郭大靖愣了一下,轉頭看著多爾納羅,說道:“已經決定了?”
多爾納羅用力點了點頭,但隨即又補充道:“但我會在製造出大人滿意的火炮後,再離開。”
郭大靖輕輕點頭,說道:“兩年多了,和多爾納羅先生相處得甚是融洽。你的敬業精神,以及對東江軍的貢獻,郭某十分欽佩,更是非常感謝。”
對於葡人的職業操守,郭大靖還是很讚賞的。
在製造槍炮上,儘管有勤勞,且不乏聰明才智的工匠,但在理論上的欠缺,還是必須由葡人來彌補。
什麼拋物線原理,什麼發射的初速度,什麼倍徑比,對於沒學過物理化學的工匠們來說,只能是死記硬背地機械記憶,更多的還是靠經驗主義。
從娃娃抓起是來不及了,儘管在慈幼院的孩子們將在文化水平達到要求後,開始系統地學習物理化學地理方面的知識,可這至少要五六年的時間。
最快能見效的辦法,便是招攬讀書人,直接學習新科目,也就是科學知識。
郭大靖是這樣做的,但目前在工坊的知識分子,不僅人數少,且並不如何安心地學習研究。
畢竟,西夷的奇技淫巧,國人口中的手藝,都是下等人才做的。
讀書人嘛,要麼科舉當官,要麼就是從事不掉身份的工作。比如教書先生,比如政務官員……
不從思想上做根本的改變,沒有對科學的熱愛和鑽研,總歸是拔苗助長,不是長久之計。
同樣的,還有炮兵的訓練。
雖然葡人教出來的都合格,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炮兵們都是拿著固定資料編訂的小本本,來操作和調整火炮。
“郭大人對在下也十分照顧,在生活方面令人滿意。”多爾納羅笑了笑,說道:“從壕鏡招募槍炮技師,甚至是炮兵教練,並不困難。”
郭大靖沉吟著,沒有馬上回答。因為,他想到了一個人,在思索是否能從朝廷那裡要過來。
孫元化,晚明最有名的科學家,卻被官途所累,丟掉了性命,著實令人嗟嘆不已。
此時的孫元化應該在遼西,袁崇煥的倒臺,可能會牽連到他。如果趁其落難的時候招攬,應該有很大的成功可能。
只是,不知道孫元化是否願意放棄仕途,安心地進行科學研究,做引進西學、追趕世界潮流的學者,或者稱為技術型官員。
說實話,郭大靖認為孫元化並不適合官場。特別是晚明亂世,孫元化的情商顯然是硬傷。
多爾納羅將要離開,郭大靖也不著急馬上就再聘葡人技師。
武器裝備的生產製造已經基本定型,不管是經驗主義,還是照葫蘆畫瓢,一些骨幹工匠已經能夠完成目前的生產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