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不比不知道(第1/3頁)
章節報錯
有條件的話,誰不想享受?在崇禎看來,東江軍將領們就是沒錢,可不是個個都清廉自守,與民同苦樂。
要知道,軍營裡看不出什麼,將領的宅院家庭才能看出問題。哪個中高階將領家裡沒有田地,哪個高階軍官的宅院不是寬敞豪氣?
但郭大靖的府宅只相當於內地的小富之家,甚至在僕佣方面,連個小地主都不如。
“郭大靖的正室妻子,也正如外面傳言,缺了隻手臂。”太監繼續稟奏道:“也不是大戶出身,應該就是鄉野之家。”
崇禎點了點頭,說道:“郭大靖是家破人亡,其結髮妻子和他共患難,也是被建虜所荼毒致殘。想來,這就是他拼命殺敵的原因所在,為了報仇雪恨。”
揮了揮手,崇禎命太監退下,情況基本瞭解,也不必太多了。
崇禎的目光再集中在捷報上,看到東江軍浴血奮戰,以較為慘重的傷亡,收復了復州和蓋州,將建虜趕過海州河,不禁連連頜首。
經過遵化大捷,崇禎對東江軍的戰力一下子有了極高的信心。毛文龍親自指揮,趁建虜兵力較少展開行動,取得這樣的大捷並不意外。
只是,捷報中又寫道,因為騎兵全部調動,跨海勤王,因此而難以擴大戰果,使得建虜能夠從容而退。
“還是缺戰馬,才獲勝卻難以重創東虜啊!”崇禎很是遺憾,輕輕地嘆惜。
按照通常的計算方法,能夠斬首兩千餘,那敵人至少在萬人以上,甚至是五六萬也不意外。
只是因為難以追擊,而使建虜能夠全身而退,確實令人扼腕惋惜。
“在薊鎮外重開馬市,兵部還未議定嗎?“崇禎皺著眉頭,抬頭詢問王承恩,顯得有些不悅。
王承恩趕忙上前,從一撂奏疏中找到兵部的,呈給崇禎。
馬市,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邊地區的民族貿易活動的主要市場,是長城內的漢族和長城外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和蒙古族、女真族在指定地點的定期互市。
馬市的發展以隆慶議和為界,前期是以官辦的朝貢貿易為主;後期馬市的性質發生了變化,由朝貢貿易發展為自由貿易,由官市過渡到民市。
明廷設定馬市的主要目的是在於加強對周邊各族的統治,是實行懷柔政策的產物,是羈縻夷人,“以不戰為上兵,羈縻為奇計”的統治方針的具體化。
隆慶議和之後,漢蒙貿易興起,民市貿易占主導地位。
其市場分大、小兩種,大市每年僅開一次,參與互市的主要是蒙古各部的酋長及貴族。小市多設在各邊墩堡旁,或在邊地劃定市場交易。
官市有固定的地點,確定的時間,有專人管理。一般是每年一次,或每年春秋各一次,主要是以內地的絲織品、茶葉、鏵犁、鐵鍋等生活和生產資料換取蒙古、女真各部的馬匹、皮毛等畜牧產品和其他土特產品。
由於官市規模大,制度嚴,專門在邊堡處建立貿易市場,往往有數里之廣。僅大同鎮就有新平堡、寧口堡、得勝堡、殺虎堡等處市場。
同樣,官市的成交額也很大,只大同鎮,每年規定易馬數量為一萬四千五百匹,實際每年易馬總數都在二萬匹以上,民間買賣成交之數尚未計算在內。
民市一般每月開設一次,所以又稱月市,有指定的場所,商人、邊民可以在這裡自由互市。
人們對每月一次的民市,也覺得相隔時間過長,甚感不便,於是便又出現了數日一次或隨時互市的“小市”。
小市一般也有指定的地點,不限規模,買賣頻繁,人皆稱便。
尤其是在每年春天,貧苦牧民缺糧少米,“愈見狼狽,有畜者每次巡於邊各口,求官權易。一牛易米豆石餘,一羊易雜糧數鬥。”
“無畜者或馱鹽數鬥,易米豆一二斗;挑柴一擔,易米二三升。或解脫皮衣,或執皮張馬尾,各易雜米充食。其瘦餓之形,窮困之態,邊人共憐之”
除了官市、民市,還有“私市”,則是走私貿易,而長城兩側都是私下以物易物的場所。
儘管當時明廷統治者嚴厲封鎖,禁止內地一切物資出塞,又禁止一切牲畜產品入塞,違禁者充軍甚至殺頭。
但是長城沿線的走私活動卻越來越多,私市愈來愈盛。蒙古各部領主不限制走私活動,反而參與私市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