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姐打聽清楚了,在東江鎮的地盤,女人也能做出來做事兒,不怕拋頭露面。“小琴繼續說道:“這樣,吳姐不去種地,不去嫁人,做個記錄的文書,也能自食其力了。”

桂花有些羨慕,說道:“識文斷字還是有好處啊,沒想到也能養活自己。”

小琴點了點頭,說道:“在金州,人人都要讀書識字,村裡都有夜校,免費學習的。”

“那,那不識字豈不是讓人笑話?”桂花突然有些猶豫,那種感覺就象要回到原來的村子,會被人歧視一樣。

小琴咯咯一笑,說道:“那就好好學唄,誰也不傻,還有學不會的?”

桂花自失地一笑,覺得自己再妄自菲薄,就有些讓人瞧不起了。

吳姐的聲音又響了起來,比之前比,她顯得更加自信。或許,是因為她已經有了新的希望,要踏上新的生活歷程。

准許百姓自由選擇,是郭大靖說服了曹化淳,才做出的決定。

畢竟,他的道理說得通,既讓百姓能得到安置,又增強東江鎮的實力,還給朝廷減輕了負擔。

同時,郭大靖還請曹化淳上奏朝廷,准許東江鎮在秦皇島、天津、登萊建起專用碼頭,接收自願前往遼東的移民。

當然,東江鎮的安置政策會讓朝廷有些為難,有些比較的感覺。但這也不是不能解決,可以打著穩定遼東、開發遼東的旗號,是朝廷額外給予的優惠。

只要朝廷同意,並向外頒佈,那就是朝廷的政策,由東江鎮執行。這樣一轉換,朝廷還能得到好名聲,崇禎難道會不明白?

西北大災害,流民遍地,正是民亂之緣。

而官府如果能把流民組織起來,只花費些糧食和路費,遷徙到遼東,豈不是釜底抽薪,使民亂沒有了擴大蔓延的基礎。

相信崇禎也會明白這個道理,會同意這個對內對外皆有利的辦法。

對於東江鎮來說,安置移民的花費只是一時,移民創造的價值卻是長久的,且遠遠大於花費。

有了足夠的人口,也就有了足夠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才能穩固地佔領和控制更大的地盤。

這是一個良性迴圈,對於東江鎮的發展壯大,具有深遠的意義。

此時,曹化淳等人已經看到了浩浩蕩蕩的隊伍越行越近,趕忙迎出城外,個個臉上都帶著激動和振奮。

曹化淳的奏疏已經連夜寫完,但考慮到戰鬥還未完全結束,周邊估計還有零散的建虜,信使路上不太安全,才沒有馬上派出。

當然,光送奏疏還是不夠份量,曹化淳需要給皇爺送上實打實的禮物。比如代善等奴酋的人頭,或是繳獲的大旗、盔甲之類的。

郭大靖並沒有獲勝之後的倨傲,望見城內出來的人群,便翻身下馬,步行幾十米,與曹化淳等人見禮。

“郭將軍勞苦功高,力摧強敵,振大明皇恩,拯救萬民,當受雜家一拜。”曹化淳也算個實在人,竟深施一禮。

郭大靖趕忙大禮回拜,謙辭道:“公公過譽,末將擔不起。全仗吾皇威德,全仗將士浴血廝殺,方有此勝,非是末將一人之功。”

曹化淳寒喧已畢,見郭大靖言行得當,不由得哈哈大笑,與郭大靖攜手同行,說道:“郭將軍不必謙辭,軍興以來的最大勝利,當之無愧。捷報入京,必然是群情振奮。郭將軍的大名,亦將是朝野皆知。”

郭大靖不好甩開曹化淳手,好在還戴著手套,只好強笑著說道:“末將只求為萬歲分憂,盡軍人本分,對出名卻是並不在意。”

“名將名將,不出名如何能行?”曹化淳搖頭道:“如戚爺爺,令倭寇、西虜聞名而喪膽。”

郭大靖笑了笑,說道:“如曹公公所願,末將定會再接再厲,成為戚爺爺那般的國之干城。”

“不僅是雜家所願,更是萬歲的期許。”曹化淳的聲音變得低沉,可在郭大靖聽來,還是有點尖銳,“遼東戰事,已歷四朝,萬歲最大的希望,是能於本朝完成。”

萬曆、泰昌、天啟、崇禎,人口不過百萬的建虜,存在的時間確實太長了。儘管加起來,也就十二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