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班師?皇太極的阻力(第2/3頁)
章節報錯
代善並不樂觀,搖頭道:“汗王莫忘了遼南、遼東的東江軍,有情報顯示,遼東東江軍打造了很多的攻城器械,難道不是要趁虛而攻我腹心?”
皇太極淡淡一笑,說道:“東江軍有多少兵力,滿打滿算不過五萬。本汗王留守的人馬,再加上可披甲執武的滿人,堅守大城要隘,必可保無虞。”
停頓了一下,他又補充道:“我軍已收縮防線,東江軍要深入陸地攻打堅城,糧道綿長,難道不擔心被我軍切斷?今又值冬季,江河封凍,東江軍亦失去了水運之利。他們多為步兵,行動緩慢,又要留守人馬,又能出動多少兵力?”
在皇太極看來,東江軍不可能傾巢出動,就象他要留下足夠的人馬守家一樣。
這樣算下來,東江軍即便發動襲擾,兵力也不會超過半數。與留守遼瀋的人馬相比,並不佔優勢。
“還是太冒險了。”代善不為所動,搖頭道:“汗王過於輕視明軍,恐有不知之禍。”
莽古爾泰也附和道:“大貝勒所言極是。幾年來,我軍屢敗,折損不小,不能再冒險而戰。”
皇太極眉頭一皺,幾年來屢次失敗,好象在說他無能,失敗都是他的責任。
強壓了壓火,皇太極沉聲說道:“現下大金國形勢,你們也都清楚。大饑荒之下,人心惶惶,社會混亂。雖然有哈喇沁諸部從寧遠倒賣的糧食,稍微緩解了困境。”
頓了頓,皇太極加重了口氣,說道:“但糧食買賣已斷,再沒有巨量的糧草物資補充,我大金國衰落之勢難挽,甚至是亡國之危。請問,你們有何法解決?”
這次徵明,與大饑荒有著直接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皇太極唯一的辦法。
征討察哈爾,不僅路途遙遠,虎墩兔跑得快也是出了名的,很可能只是打跑了察哈爾部,卻沒有什麼大的收穫,
徵明則不同,路途既近,又能劫掠到糧食、人口、金銀財寶、綢緞布匹等大金所需要的所有物資。
行動一旦成功,不僅能使後金度過危機,更能讓皇太極的威望重拾並高漲,為他稱帝創造條件。
代善和莽古爾泰互視了一眼,有無奈,可也有堅持。
無奈的是,他們沒有辦法解決大饑荒,但也只是目前沒有。堅持的,還是不能冒險行動。
饑荒能夠造成大金的衰弱,可失敗則會加劇衰弱。
他們這種心理很正常,也是大多數人都具有的。是拼死一搏,還是苟延殘喘、多挺一天是一天,選擇前者的應該是少數。
“現在沒有辦法,可不代表以後沒有。”代善緩緩說道:“哈喇沁等部能從薊遼督師那裡買到巨量的糧食,誰能想到?朝鮮能夠倒賣絲綢青布給我們,這誰又能想得到?”
莽古爾泰和代善已經有了溝通,在這件事情上態度是一致的,在旁附和道:“就是。不是有句話,叫車到山前必有路……”
皇太極哼了一聲,不滿和忿怒溢於言表,說道:“二兄初不言,大軍已至此,竟以此為辭?也罷,請帳外的貝勒貝子進來,共同商議此事。”
代善和莽古爾泰止諸貝勒於帳外,本來是想說服皇太極班師,倚仗二人的身份,算是密議。
可皇太極此招,卻擊破了二人的算計。在年輕的貝勒貝子中,特別是隨軍而行的這些人當中,親皇太極的卻是佔了多數。
更何況,皇太極調集的人馬中包括了八旗之眾,但他的兩黃旗卻是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
原來如此,代善和莽古爾泰互視一眼,心中都有了明瞭的分析判斷。這是皇太極的精心算計,考慮到有可能遇到阻力,才做了這樣的安排。
看著帳外的多爾袞、多鐸、阿濟格、阿巴亥等人進帳,代善暗自嘆了口氣,垂下了眼簾。
莽古爾泰低下頭,目光閃動,怨憤和惱怒在心中升騰而起。
作為四大貝勒之一,原本是和皇太極共南而坐,擁有著極大的權利。
但皇太極屢經改動,利用這些年輕的貝勒們參政,實際上等於架空和分薄了其餘三大貝勒的權力。
也因為議政成員的增加,皇太極才得以在人數上佔有優勢,透過了一些令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人反對的政策。
只是因為實力的關係,三大貝勒選擇了暫時的屈從。但不滿情緒在積累,皇太極若有差錯,必將被聯手攻擊。